战。
眼下凭藉明公的神明威武,会合河朔地区强大的军队,用来讨伐曹操,其势易如反掌。现在不及时攻取,将来就难对付了。
沮授说:消除祸乱,诛除强暴,这是符合道义的军队;仗恃人多,凭藉强大,这称为骄傲的军队。
仁义的军队没有敌手,骄傲的军队先就灭亡。
曹操拥戴迎接天子,在许都建造皇宫。现在发动全部兵力南攻曹操,就违背了义。而且克敌制胜在于谋略,不在于力量的强弱。
曹操法令已经施行,士兵精强干练,不是公孙瓒那种等着被包围的人。
现在丢弃万分安全的谋略,发动没有正当理由的军队,我私下为您感到恐惧。
郭图等人说:周武王讨伐商纣,不算不义;况且派兵攻打曹操,还怕找不出理由!
再说,主公的部队精强勇猛,将领士兵都想着奋力,如果不抓住时机早早决定大业,就成了人们所说的‘上天赐给而不去获得,反而受到上天的谴责’。
这是越国所以称霸,吴国所以灭亡的原因。
监军的办法,在于坚持稳妥,而不是根据形势把握时机的权宜之计。”
袁绍采纳郭图的意见。
郭图等人借此机会说沮授的坏话: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如果他逐渐强盛,用什么办法控制他呢?臣下与君主权力一样,国家就灭亡,这是《黄石》书中所忌讳的。
再说,统率外面军队的人,不宜参预内政。
袁绍于是将沮授统管的职权分为三个都督,让沮授和郭图、淳于琼每人主管一军,但未来得及实行。
建安五年,郭图、淳于琼与颜良攻白马,遭曹操轻兵掩袭,仓猝逆战,主将颜良被斩,军队遂溃败。
接着袁绍亲帅大军渡过黄河,在延津的南面构筑了营垒。
沮授上船时叹息说:“主公志骄意满,部下追求功利,悠悠黄河水,我还能渡过黄河吗?”
于是,借口有病向袁绍要求辞去,袁绍不同意,但内心对他很恼火,就减少他统率的部队划给郭图指挥。
官渡对峙期间,曹操率军偷袭乌巢,张郃说:“曹公的士卒善战,必定会击破淳于琼等。淳于琼一旦失败,那么将军大计就完了,应该尽快引兵援救。”
郭图则说:“张郃的计策不对,我军不如进攻敌军本营,曹操势必回救,这样淳于琼的危难不救自解。”
张郃说:“曹公的营盘牢固,仓促间肯定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全要变成俘虏了。”
袁绍一面派遣轻骑救援淳于琼,一面派张郃、高览带领着重兵攻打曹军大营。
结果张郃攻曹营不下,曹操又击破淳于琼,袁绍军崩溃。
郭图见其建议失败,担心袁绍怪罪自己,便对袁绍说:“张郃喜于兵败,出言不逊。”
导致张郃投降曹操。
官渡之败,审配两个儿子被虏,袁绍之将孟岱与审配有矛盾,就通过蒋奇对袁绍说:“审配在任独揽权力,宗族大,兵力强,而且两个儿子在南方,他必定想反叛。”
郭图、辛评也赞同蒋奇的话,袁绍便令孟岱为监军,打算让他代替审配守邺。
当时,护军逢纪为审配求情,袁绍于是打消了废审配的念头。
建安七年,袁绍忧愤而死。
袁绍以袁尚美貌及后妻刘氏所喜爱而欲立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
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审配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
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
203年,曹操进攻黎阳退走后,袁谭要求铠甲及士兵,袁尚拒绝。
袁谭大怒,郭图、辛评借此机会对袁谭说:“让先君(袁绍)把将军过继给兄长做后代,都是审配所构的。”
袁谭觉得有道理,就率兵攻打袁尚,双方在外城城门交战,袁谭战败,就率领部队退回南皮。
郭图对袁谭说道:如今将军国小兵少,粮匮势弱,袁尚攻来,长久下去必然不敌。我认为可请曹操前来攻击袁显甫。
曹操来,必定攻击邺城,袁显甫回军救援,则将军引兵向西,便能将邺城之北全部吞并。
如果袁显甫军败,手下兵众逃散,又可以把他们召过来抵御曹操。
而曹操远道而来,粮饷不足,必定逃走,等到那时,赵国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