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庆从张秋明那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干脆就不问了。
反正什么都问不出来。
况且,谁会和自己的母亲过不去呢?
生活回归平静,叶海庆还是更喜欢体验这里的生活。
练功什么的都太简单了。
叶家给叶海庆找了一个教书先生。
叶海庆也很高兴能有这么个先生教他。
虽然自己也是个满腹经纶的大学生,但他还是想看看这个世界的文化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而且这里更像是古代,不学习学习将来怕是寸步难行。
至少在见到这位先生以前,他确实是这么想的。
这位老师年纪不大,估摸着只有三十来岁,但看起来却有一种腐朽的守旧派的样子。
叶海庆从这位先生嘴里知道孟朝经历过一次文学改革。
在那之前孟朝人大多数都是说着晦涩难懂的古文,富家子弟、书香世家都要花大力气才不至于让他们的后辈成为一个大字不识的文莽。
这也导致书都集中在他们手里,价格也就变高了起来。
黎明百姓别说能不能学懂了,就连书都见不到几本。
后来朝中郭大人和胡大人提倡要让文学变的简单些,好让大家都能明白,而不只是流传在贵族皇室之间。
上京有名的作家鲁先生写了本叫作《阿圈正传》的小说,是声名大噪啊。
所以如今,文坛就分成了两派,变成了守旧和创新、古文和新文的较量。
古文倒是和叶海庆知道的文言文差异不大。
今文也只需用词雅致,不失了大国气节和儒雅就行了,其他和他熟知的白话文也并无差异。
看着这老师一副古典的穿搭,不用想也知道他是守旧一派的。
所以学的也都是些经书。
不过明明是两个世界,倒是也有个百家争鸣,分了个三六九派。
这些经书都出自不同派别。不过内容上两个世界倒是没有太大差异,文笔倒是和前世差的远了。
不出所料,老师也是一样的严厉。
时值盛夏,屋里像是桑拿房,屋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烤盘。
叶海庆抱怨为什么那位传奇般的母亲不把空调也一并带来,难道她从来不热的吗?
老师也像是热的受不了,便不再盯着叶海庆看这些经书,将窗户打开,独自跑去门口屋檐下乘凉去了。
这些晦涩无趣的文章看的叶海庆昏昏欲睡,他的头越来越重。
最终他是没有力气让头再次抬起来了,便重重一头砸在桌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一旁的老师很快注意到了他,便拿出了那个许久没有用过的教鞭。
啪的一声,教鞭重重抽在叶海庆身上。
叶海庆被这忽如其来的一下惊的跳了起来。
他正想发飙,忽然发现打他的是老师,便只能安静的坐在凳子上等着老师的一通教训。
“你今天的惩罚是把这一章抄十遍,看你以后还敢不敢睡觉!”
自那之后,叶海庆就决定了以后一定要打压这帮守旧派。
理由他都想好了:走路悄无声息,像是刺客,留在朝中怕是大家的安全都没有保证。
其实老师也对他这学生挺欣赏的,毕竟他这年纪不过堪堪八岁,竟能将这些经书学的略懂一二,在这个年纪可谓是不易。
也是难得的奇才。
他现在倒是愈发不理解为什么当初这叶老爷子邀请他来时要让自己对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要求这么高。如果是在寻常人家,他这年纪不过只是学学简单的笔划、背诵些经文罢了。
那些新文的规矩可是更繁琐!还要学些西方的字符,美其名曰拼音,他看来都是些三脚猫功法,只是崇洋媚外罢了。
但毕竟是叶文宪他老人家开的口,自己也不好拒绝。
对这生性顽皮的孩子严厉点,磨磨他的锐气,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严师出高徒,这可不是乱说的。
有时和这孩子谈话,总能感觉的到他并不是寻常孩子。
叶海庆说话时,总是会说些就连他自己都没听说过的诗句、名言。
他也想过或许是自己学艺不精,没听说过这孩子说的罢了。
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
毕竟自己好歹是个大学士,学识渊博,又游历四方,各地的风貌、文化他就算不是特别熟悉也算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