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役职……”
细川晴元随即向足利义晴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赶忙接话道:“此番召殿下上洛,就是要授予若狭、丹后两国守护之职。”
“可是,这两国守护毕竟是地方役职,让我凭此身份去规劝伊贺守,怕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信重此话一出,细川晴元明白了,这是想替自己在幕府中讨要个差事,可是目前若狭武田氏已经贵为国持众了,再往上,可就是相伴众了。
关于室町幕府内部的役职,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足利义满在位时期,仿照公家的五摄家和七清华而定立了武家的三职七头,即斯波、细川和畠山三管领职以及山名、一色、土岐、赤松、京极、上杉和伊势七头,其中山名、一色、赤松和京极四家又称四职。
足利义政在位时期,划分了诸势力的品列,设立相伴众、国持众、外样众、御供众、部屋众和申次众等六类。
相伴众,通常是由三管领一族以及有力守护大名出任,早先是将军出行时随行之人,后基本固定于守护大名。室町中期时,御相伴众有山名、一色、阿波细川、能登畠山、赤松、京极和大内七家;
国持众,通常都由掌握一国或以上的大名出任,除了不少是三职的分家外,还有土岐氏、佐佐木氏(六角),以及若狭武田氏等;
准国持,就是虽然本身为外样众,但家格略高,介于国持众和外样众中间,有细川氏(陆奥守)和京极氏(加贺守)等;
以上三类被俗称“二十一屋形”,可以称作大名。
其他的,诸如外样众,是守护大名家的庶流或者有力御家人中的名族;御供众,是从守护家及幕府直臣中所选出的家族,如朝仓家;部屋众、申次众,家格次于御部屋众,一部分互相有重复,比较著名的有高岛氏(朽木)、伊势氏(备中家)。
“殿下有何想法,但说无妨。”细川晴元直接开门见山道。
“祖父元信公时,曾一度有机会升任相伴众,可惜最终未能成事。信重不才,但请公方和管领能完成武田家这一夙愿,如此,在下也便有了底气,可以和三好伊贺守好好较量一番。”说罢,信重甚为诚恳地向足利义晴和细川晴元拜伏下去。
信重说道所说的往事,要追溯到四十年前。
不同于室町末期,在此之前,从国持众到相伴众的晋升非常严格。
明应八年(1499年),信重的祖父武田元信,凭借上洛护卫后土御门天皇和足利义澄的显著功绩,获得足利义澄晋升其为相伴众的应允,但这一举动遭到了时任管理细川政元的强烈反对。
无奈之下,足利义澄和武田元信做出妥协,不再要求晋升相伴众,作为补偿,朝廷为武田元信叙位从四位下。
对于这件事,不论是武田元信,还是后来的武田元光,都是耿耿于怀。特别是武田元光,经常将此事挂在嘴边,将其和被褫夺丹后守护一起,称为若狭武田家的“两大憾事”。
如今,坐在一旁的武田元光,听到信重重提当年旧事,顿时双眼放光,激动地看向足利义晴和细川晴元,渴求他们给予肯定的答复。
此时的细川晴元也甚为为难,虽说如今室町幕府已经日薄西山,相伴众更多地代表一种荣誉,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给的。况且,若是为信重开了这个口子,怕是会落其他大名的口实。
但是,细川晴元此刻也不好拒绝,毕竟信重一家三代都竭诚奉公,三代人都曾率兵上洛护卫朝廷和幕府,特别是武田元信,更是被自己的祖父细川政元打断过一次晋升之路,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好意思再拒绝信重的诚恳请求。
“这件事,在下做不了主,还是要请公方定夺。”思前想后,他决定将这个难题抛给足利义晴,毕竟他才是幕府名义上的主宰。
足利义晴虽然生性胆小、谨小慎微,但也并非糊涂愚笨之人,他心里清楚细川晴元是何用意。但是不同于后者的纠结,足利义晴倒是想得开:自己如今不过是细川家拥立的一个傀儡,相伴众这样的虚名握在手中有何意义?与其得罪信重,不如送个顺水人情,让武田家因此对自己感恩戴德,今后幕府遇到危难之时,也可多一援手。
想到这,足利义晴清了清嗓子,郑重其事地说道:“相伴众在幕府中的地位十分崇高,本是不能随意变更的。但念及你们历代当主都是竭诚奉公的有功之臣,如今又甘愿冒险深入敌营以解京都之危急,吾决定,授予汝若狭武田氏相伴众之职,以彰忠义!”
此话一出,武田元光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没等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