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明末】公主为帝 > 第87章 分野

第87章 分野

厉二者的运用双方面都偏轻偏重了,听取意见的方式太偏颇了。”

朱媺娖听闻以后觉得他说的很对,而且他在历史上也果毅能干,虽然没什么打仗的能力,但以身作则,最后殉国。

《小腆纪传·卷第二十七》:先是,元吉禁妇女出城。其家人潜载其妾缒城去;飞骑追还,缚家人痛捶之。故迄于城破,竟无一人出者。是时,部将拥之夺门出;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遂投赣江死,年四十有四。

按理说他算得上是朱媺娖的自己人,本应成为更重要的湖北巡抚,但朱媺娖想起他曾请求朝廷编写《建文实录》,恢复他的皇帝尊号,并把他给原先懿文太子追加的尊号予以归还,这让朱媺娖略有不喜。

于是朱媺娖平静从容的说了一句:“我在江西的时候也见过他,他于军务上有所不足,而且现在湖北驻扎着很多忠贞营的将士,说不定有用兵的时候,还是让他去湖南吧,湖北还是要一个经历过战阵的巡抚才能服众。”

自然不会有人有反对意见,说到底,朱媺娖用人并没有太大的差错,也没有完全打压昔日弘光隆武的臣子,所用之人大多皆是竭忠尽事之辈。

不过既然朱媺娖这么说了,湖北巡抚的人选就不好找了。

“阎应元如何?”朱媺娖环视左右。

内阁的几位都不说话,揭重熙似乎想说什么,嘴唇微动,但终究什么也没说。

阎应元被黄得功绑走以后一直走的是武将的路子,他原本是典吏,典史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也属于“朝廷命官”。

“阎应元有大功于国(南昌保卫战),用他我也不担心阎应元和万元吉起冲突(万元吉是江西南昌人),以至于南北不能同心用力。”

“确当如此。”反倒是何腾蛟先开口了。

“好,那湖广总督呢?这个位置确实不能轻易许人。”

“何尚书?”朱媺娖看向何腾蛟。

“臣无可荐者,臣听从殿下之意。”何腾蛟躬身拜之。

“你们呢?”朱媺娖看向严起恒和内阁。

“臣也是如此。”

一时空气沉闷住了,反倒把朱媺娖弄得猝不及防,怎么了怎么了?她现在还没搞明白怎么这就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朱媺娖不知道,其实很多人都感觉到惊讶,惊讶于她竟然没有趁自己进位监国的机会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反而依然尊重昔日大明朝的那些旧臣,没搞什么后来居上。难道她不知道广东还有一个桂王?广西还有桂王的两个子嗣吗?

所以直到现在朱媺娖才安排了一个阎应元就已经让在场的人都惊讶。

朱媺娖闹不明白,所以她下意识找自己的首辅:“家、家玉,你说。”

张家玉沉吟半刻,才小心翼翼的提出一个人选:“殿下,臣以为李长祥可以。”

朱媺娖头脑飞快运作,罕见的是她没有第一时间想到南明史中的李长祥,而是这里的李长祥。

李长祥,字研斋,亦字子发,自号石井道人,西蜀夔州府(今达州市)人,明末抗清大臣。出身官绅之家,生而神采英毅,喜谈兵。崇祯甲戌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进士,入仕于朝。同里薛国观方为首辅,欲引为私人,拒之。明亡前夕,吏部推荐备督师之选。有的说:天子如果重用你,你计将安出?长祥叹口气说:“不见孙白谷往事乎?今惟有请便宜行事,虽有金牌,亦不受进止。平贼后,囚首阙下受斧钺耳!”闻者咋舌。贼日逼,长祥上疏请急令大臣辅太子出镇津门,以提调勤王之兵,没有结果。京师不久溃败,为贼所掠,长祥乘机向南方奔走。

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运转,他和张家玉是同年,所以他们同行至南京。一路上扶持照应,脾性相投,都好兵事,张家玉和李长祥相互引为知己。

到达南京以后张家玉才拿出朱媺娖的信件,一时朝野皆惊,接着张家玉拒绝了入朝,转身投向黄得功,为黄得功谋算,收拢抗清人才,李长祥同时也为其东奔西走,共谋抗清。

后来张家玉引朱媺娖入广东,在朱媺娖的谋算下成为两广总督,他没忘记这个同甘共苦的同年,把他接过来一同做事,也没有因为朱媺娖从来没有说过李长祥殉国而疏远他。

朱媺娖对李长祥这个名字不熟悉,因为他没有抗清殉国,自然在朱媺娖的记忆里面次一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