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归来已有二十年,朱媺娖已经记不清太多的东西,远远比不上当初在广东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拿出几项成果,那也是最开挂的时候。
经过缜密的分析,她发现想要探索澳大利亚,就必须得先搞定美洲——去澳洲得经过美洲!听着很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这么搞笑。
这个路线和海上的风向、洋流有关。想要从东亚去澳洲的东海岸湿润地区,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路线是走日本暖流和太平洋暖流到北美西海岸附近,再转向南方借助加利福尼亚寒流南下,然后再走北赤道暖流西进,在西进一段时间(不能一路西进,否则就回到菲律宾)后利用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南下进入赤道逆流,再往东漂流,寻找可以利用南下的海风。
因为赤道逆流正处于赤道无风带,所以乘风南下有点难度,但也不是等不着,就算等不到也可以漂回美洲。因为赤道逆流在南美洲沿海附近会向南转向,就能帮助航船驶出无风区,之后就能借助秘鲁寒流再次西行,再借助南赤道暖流西行,才能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
当初朱媺娖在二十一世纪时候看到这些资料时候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但幸好有了这第一手资料,朱媺娖终于能在开启北美洲殖民十年以后,开启澳洲(南洲)殖民。
朱成功知道南洲是个多么大的地盘,也知道这一路是多么麻烦,但他不知道南洲是多么坑。
早在1605年荷兰航海家威廉·简士就从爪哇岛出发,沿着新几内亚南部沿海航行,最后横渡托雷斯海峡,在南方大陆的北部登陆,并且将南方大陆命名为新荷兰。
1642年至1644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长阿贝尔·扬松·塔斯曼又奉命对南方大陆进行了考察。不过他并没有走赤道无风带去南方大陆的北部,而是在印度洋上绕了一圈,找到西风漂流带,然后再一路向东。在离开爪哇三个月后,为了要躲避寒流而改变航向向北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稍后又发现了新西兰、汤加、斐济诸岛。但是他并没有发现真正的南方大陆,也就是澳大利亚。
正是有这俩航海前辈,才能确定移民澳大利亚最后的方案。
最初探索澳大利亚的方案是走印度洋,然后找到西风漂流带向东航行一段时间后向北,就是复制塔斯曼在1642年至1644年间所走的路线。但不行,这个方案必须从荷兰人牢牢掌握的海域和岛屿间通过。
除非大明可以拿下爪哇岛和马六甲,否则根本无法实行。关于这件事朱媺娖已经决定耗一辈子,海军是个磨人的活,十年就能从乱世到治世,养出一支强大的陆军,可十年养不出一支强大的海军来。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
后来又提出复制威廉·简士的路线,从葡萄牙人控制的帝汶岛出发,通过赤道无风带向南航行。
这个方案也被否了,因为走无风带航行速度太慢,而且这一带的洋流是向西的,探索船必须走微风加逆流的路线,虽然沿途有许多岛屿方便补给,但是速度还是太慢,很难通过这条路线抵达富饶的澳洲东海岸。
移民也是需要成本的,澳大利亚好是好,但那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好,看英国一个劲流放重犯就知道,在十七十八世纪,那地方真心一般。都说百年大计,可这百年大计也有先后之分,哪里能为三百年后的利益不惜一切投资?有这功夫还不如投资殷洲、拿下日本、南下打马六甲。
而且以欧洲殖民者贪得无厌的性子,一旦大明的探索船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并且开始向那里殖民,欧洲人也会跟进。所以朱媺娖宁愿花个十年耐心等待开辟太平洋航道的机会。
十年磨一剑,现在终于有了些许的回报。
这个时候她想起来自己的便宜闺女便宜儿子:“玉婧和玉常也不小了,索性就一起封了吧。”
于是在朱和埈的命名仪过后,朱媺娖正式下诏,以延平郡王(打下沈阳以后朱媺娖就封了朱成功)为主使,厦门伯(朱成功弟弟郑建功)为副使,持节册封皇五子朱和埈为南王。
再接着下诏,以广平郡王(黄蜚)为主使,平国公(高杰)为副使,持节册封皇三女为卫王。
以延安郡王(李过)为主使,靖勤伯(袁宗第)为副使,持节册封皇四子为宋王。
这俩孩子其实是托了玉淇的福,不然猴年马月朱媺娖才能想起来这俩还没册封。
册封礼结束以后朱媺娖就把朱和埈扔到郑建功府里养着了,他们兄弟和他们父亲户部侍郎郑芝龙并不住在一起,因为他们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