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成为别人手中照明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地下二层的内部结构保存相对完好,这与两道门的隔离密不可分,除了气味着实不好恭维。
漫天乱飞的荧光乘着气流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总之因为荧光的扩散,刘彣的可视距离也在提升,于黑暗中待久了,他有些适应近乎微弱不可察的光线。
首先,前方是一条铺设瓷砖的走廊,左右各有不少房门,走廊被一道玻璃墙隔断,后方的空间看得不够真切。其次,刘彣扶着的墙壁上挂着一张结构图,有建筑的整体图也有每一层单独的分解图。
在双眼血丝消散后,他盯着图纸看,欣赏这座地下建筑的全貌。
建筑的造型类似竖着的长方形,上下分为体积不同的六层,越向下的空间越大。
最上方是b–1平台和应急通道,随后往下是b–2办公区和休息区,b–3主通道,b–4功能区,b–5整备区,最下方也是空间最大的为b–6未标注区域。
每一层都有更加详细的剖面图,比如说地下四层的功能区包括医疗、餐厅、设备、仓库、中央通风、消防、发电等等不同的划分。除了地下六层空空如也,那里似乎掩耳盗铃的埋藏了什么隐秘,很有可能这座建筑就是围绕地下六层而运行的。
从图上看,上面五层都可以乘坐电梯到达,只有第六层需要先经由第五层的整备区切换道路。
还有主通道的三层,刚好是刘彣来的那条道路,图上标注,这条路有五千米的长度,缓慢向上倾斜直达地面。而分段通道的闸门有四个,每一千米安放一道。就是说刘彣被怪物带下来的地方属于通道的第二段,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第二段被土填满了。
考虑以上问题还是往后拖一拖,他第三次捕捉荧光,从进入办公区后,荧光都在乱跑,要想全都抓回来不见得容易。刘彣也无可奈何,他必定要保证可怜的照明条件,在这里失去了光等同于失去了世界。
地板铺设的瓷砖异常光滑,经年累月下来不沾染一点尘土,他后自后觉,如果不是打开了唯一的入口,内外的空气都不会流通。就是说他遭遇的肺部烧灼还有眼睛的痛楚全要归功于沉积了多少年的空气,空气和水,不流通也会老,老的东西有一个共性,微生物剧增。
秋天落下的枯枝烂叶,密林深处的一潭死水,还有地下建筑的不流通空气。
他一边走一边捕捉,走到玻璃门前也只得到了原先一半的荧光,可荧光的亮度却更加旺盛了。他回忆三次捕捉荧光的经历,每一次荧光们回到空气中时都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证明空气中一定有什么东西为荧光增补能量。
一切可以发光发热的事物皆需要能量,虽说距今为止尚不知晓荧光具体为何物,少不了又是某种神奇的生命。
他站在玻璃墙前面,目睹荧光从玻璃门的缝隙中飘过去,想来玻璃内外的气压还不持平,有可能外部最先接触到外界导致温度有所降低。最显著支撑刘彣观点的是玻璃外部形成的雾气,人的手贴上去能留下清晰的手印。
提灯再亮,他看着左右两边分列的六道门,随便挑了最近的一个凑过去,在灯光的照耀下,门牌清晰可见,字分上下两层,上面斑驳的写着“105”,下面更是模模糊糊的“档案室”。
一般来说档案室都需要特殊看管,这里却并没有上锁,刘彣稀松平常地推门而入。他眼前看到了一片焦黑,墙壁是黑的,屋顶也是黑的,到处是烧灼的痕迹,正中央的两条长桌子和档案柜全部烧成碳化。一些黑色粉片的碳化物由于刘彣进入带来的气流而扰动,那全是纸张燃烧过后的灰烬。
他淡定地从全屋里走过,这里只剩下四壁家徒,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也只好退出去,在档案室的105号走到对面的106号。
106,会议室。
标准的长条会议桌,一个主座和两边的分座,上了年代的显示屏加上影视柜都杂乱的堆在角落。这都是不会留下信息的东西,也只有座椅还算有点用处,刘彣可以摞两张桌子加一把椅子,算上身高差不多足够了。但会议室的长条桌子不可能抬得动,至少刘彣一个人做不到这种事。
他摇摇头,提着灯去下一间。
104,办公室。
陈设更加简单,桌子、椅子、砸坏后取出硬盘的笔记本电脑、烧毁的相框、碳化的小文件柜、一部电话。
刘彣尝试去搬桌子,太重了,一样搬不动,他牟足了力气仅仅移动几公分的距离,要想搬到楼上绝无可能。他后来把桌子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