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主人家小姐看起来约十八九岁,脂粉未施,却更显貌美,眉眼之间十分风流,系着藕荷色的薄披风,披风随着光线隐隐出现山水花纹,脚下一双宝坠香鞋,小铜片在少女的脚步移动中,发出轻响,煞是好听。
张大娘看多了。年纪轻,眼神媚,有丫头却没嬷嬷,这姑娘大抵是花姐儿,但相貌这样拔尖,态度又大方,十之八九是给青楼供起来的头牌。
京城声色撩人,共有八条花街,上百家大花坊,至于小凤居更是没人搞得清楚有多少。
大花坊就得有头牌,头牌就是名声,得有花容月貌,得懂琴棋书画,为了显示地位不凡,只陪酒,不陪夜,即使陪酒也选客人,二十四岁讲亲,二十五岁敲锣打鼓送出门。
虽然在青楼待过,但一来知书达礼,二来容貌出色,三来也没破了身子,因此求娶的人仍多着是,即使进了青楼就是连年绝子汤,几乎没有当娘的命,但只要挑夫婿的眼光好些,还是能过上安定的好日子。
要说眼光好,要数四十几年前雪香楼的头牌赵喜娘了,嫁了个比自己小四岁的落榜书生苏光宗,日夜悉心照顾,温柔相伴,苏光宗在赵喜娘的鼓励之下,又苦读三年,一举过了拔萃科,又过了书隽科,短短四个寒暑,赵喜娘从花姐儿成了官夫人,苏光宗感谢赵喜娘的扶持,没纳妾室,只收了两个通房传宗接代,子女都归在赵喜娘名下,由她亲自扶养。
赵喜娘当年陪伴出一个书隽科士,十几年后由她带大的长子又中了拔萃科士,年纪轻轻且文采出众,让南国公看上,给自己的嫡孙女说为夫婿,有南国公这派人脉,苏科士官运自然亨通,到正八品时,第一次上书请封,请封的对象不是亲生母亲,而是照顾他长大的赵喜娘。
苏科士官运顺遂,家中也不用说,南国公府的小姐虽然娇贵,却是真心喜欢自己夫婿,故对公婆十分尽孝,对小姑也颇为照顾,自己生了两儿一女,提拔上来的姨娘也都顺利开枝散叶。
城西的万云街底,有座门口双石狮的大宅,红漆门,黄铜环,前庭有一尺的青砖地,两侧种有数十棵合抱大树,白色外墙延伸得很长,那里,就是苏家的宅子,赵喜娘已经六十几岁了,她一生没怀过孩子,但却子女孝顺,儿孙满堂,丈夫从不嫌她年华老去,再漂亮的丫头,他都没有多看一眼,初一十五,一定陪着赵喜娘到昭然寺上香。
让说书先生来讲,都不能讲出这样峰回路转的故事,但却真的发生了。
当然,这后来也多少影响了来京的科考书生,每个书生都希望能像苏光宗一样有佳人在侧,照顾寝居衣食,好让自己专心读书,每个花姐儿,都希望自己能有运气碰上个苏光宗,能争气,争气后不负心,故科考季节除了是书生间的吟诗论文大会,也成了书生与姐儿互相探测意愿的时节,花坊的头牌,几乎都是在这夏秋季节嫁人,而十之八九,嫁的都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