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的小食堂终于在陆橒的协助下顺利开尽管没有醒目的招牌、没有响当当的店名,只是很简单地在大门口的含笑花旁立了一个小黑板架,用彩色粉笔清清爽爽的写着三款今日套餐,依然吸引了不少人闻香而来。
陆橒白天还要上课,就是下课后,她也不想让小食堂的工作占据他太多时间,毕竟学生还是要好好念书。加之这次开店,赚钱并非刘牧葳唯一的目标,放慢生活脚步,好好地专心做料理,把有质感的好味道带给大家,才是她真正希望的。
所以考量店里目前只有刘牧葳单一固定人力,她每天只在中午用餐时段营业。过了营业时间,明日请早。
餐点提前销售一空,一样是明日请早。
剩下的时间,刘牧葳想用以前不曾有过的缓慢步调,重新过她的生活。
也许只是望天发呆,也许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想着要怎么创作出更多的好料理,又或许什么都不想,只是顺应人类的饥饿本能,弄顿热腾腾的晚餐,喂养自己和陆橒。谁让他们两个某种程度上都像是被遗弃了,只好在已然入冬的季节里,藉由一起进食互相取暖。
一间连店名都没有的小食堂,如此颠覆传统的营业模式,贩卖的又不是大家所熟悉接受的传统食物,附近不少人都在纳闷,这家古怪的小店如何在来丰镇生存?不会三天就宣告关门大吉吧?
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样的纳闷,反而让刘牧葳的小店引起注意,不少人抱着好奇、新鲜的态度上门来一探宄竟,包括附近的户政事务所、邮局、农会等单位的员工。
在尝过刘牧葳精湛的手艺之后,大家都是意外又惊难,脑中再也忘不掉那温暖而细腻的滋味、丰盛而澎湃的饱足,和那媲美艺术品般的视觉冲击。
开幕不过半个月,刘牧葳已经凭藉着手艺,在三分之二是务农、老年人口多过年轻人的来丰镇,养出一批忠实的客人。
因为没有店名,大家也很随性的把刘牧葳的小店昵称为“巷子里那家店”,又或者“小食堂”,反正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就甭知道了。
见到林秀英,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刘牧葳一如往常的将小食堂里里外外收拾妥当后,拎着微沉的工具箱,走向那批堆放在檐下的木料,想趁着空闲,抓紧时间钉个牢靠的小书架。
会有这想法,是因为之前到二手书店时,觉得被遗弃的书本太多了,若只是冷冷清清的被堆放在二手书店里,未免太可惜!遂想,不如她也在小食堂里弄个小书架,到二手书店挑些不错的书摆放着,哪怕是等餐前、用餐后,客人随手翻个几页,这些被主人遗弃的书本也不至于太寂寥、孤单。
若是幸运些,遇上喜欢它们的人,兴许还能被再次带走,不会孤伶伶的挤在空间有限的书架里,不见天日,直到发黄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