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尧姬,夏华当然是有感情的,一开始,判断朱尧姬是京中某权贵家的女儿后,夏华对她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因为不想惹上麻烦,那时候的他太弱小,不宜跟京中权贵扯上关系,接下来,离京返乡的夏华在科举路上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地重回燕京,特别是最关键、最难过的乡试,若无朱尧姬暗中相助,他考上的可能性确实不算太高,从此,他欠下朱尧姬一个很难还清的大人情债。
话本戏文里常出现这样的桥段:某书生在落魄时得到某女子——不是富家小姐就是风尘女子,因为只有这两种女子才有钱——雪中送炭的资助,待得书生高中后,此二人喜结连理成就一段佳话或发生陈世美那种事。朱尧姬对夏华其实也一样,两人相识时,夏华虽然不算落魄,但确实无权无势无地位,朱尧姬是金枝玉叶的公主,却把自己的终身幸福押在他身上,这足以说明朱尧姬对他的一往情深。
本来,以夏华现在的状元身份,迎娶京中权贵家的女儿是非常有底气的,完全不是高攀,而是门当户对,但朱尧姬的真实身份却比他预料的“更猛”,直接就是当朝公主。夏华不是配不上朱尧姬,而是娶了公主会对他的仕途前程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他可不是淡泊名利的陶渊明,他是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夏华已无选择余地,他在当初离京时已经接受了朱尧姬给他的定情信物,重回京城后又在朱尧媖面前说了那通“见与不见”的慷慨誓言,他当时唯一的烦恼是如何把秦良玉和“马六小姐”都娶为正妻,在得知朱尧姬的真实身份时,事情已彻底地木已成舟,万历帝亲自出面要把朱尧姬嫁给他,还暗示可以给夏华一个机会把秦良玉也娶为正妻,夏华当时有说“不”的权力吗?他难不成对万历帝说“陛下,我现在已经后悔了,能反悔不”?
退一步说,撇开朱尧姬的公主身份,夏华对她这个人也是非常有感情的,岂能说断就断?哦,当初跟人家卿卿我我,还在两地分居期间劈了腿,本就对不住人家了,现在知道人家的身份会对自己的前途有负面影响,就翻脸无情地跟人家分手?这不是赤果果的渣男行为么?
“公玉兄,现在…怎么办?”卢泰等人表情复杂地看着夏华,如果夏华和朱尧姬并没有感情,他们自然义愤填膺地认为这是“死昏君拉郎配”,但事实却是夏华和朱尧姬早就有了白首之约,搞得这事…都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了。
“没关系的。”夏华心态很好,“第一,这就像先前的会试我可能没中那样,我们的理想没有我还有你们嘛;第二,我相信皇上不会刁难我,我自认为对皇上很有用、能为国家出力,皇上应该会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你们也要相信我,我是谁?我可不是凡夫俗子,我有办法化不可能为可能。”
众人稍感慰藉,一起点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里,虽然庆典已经结束,但新科进士们还有很多堪称折磨的程序步骤要走,比如前去鸿胪寺学习为官的基本礼仪,接受皇帝赐予的朝服、冠带、进士宝册也就是制服和朝廷发放的进士学历文凭,然后上表谢恩,再去孔圣庙进行隆重的拜祭,既是孔门传承子弟,如今金榜题名,岂能不好好地谢谢祖师爷?
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孔圣庙里不只有孔老夫子,还有一起配享的孔门四圣十二哲,外加在东西庑室内也被供奉着的六十二位先儒,统统都要跪拜一遍。
拜祭完孔圣庙,最后是进士题名碑,也就是工部在礼部要求下弄来一块上等材质的石碑,把这一届的三百五十三名进士的名字都刻上去,再在国子监的碑林里立起来供世人敬仰后人瞻仰,从而让他们青史留名。
等到这些仪式都结束了,万历十七年的这场会试殿试科举就算正式落下了帷幕,接下来,夏华等新科进士就要被朝廷分配安排工作岗位了。
状元会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之职,榜眼、探花会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之职,此前三名都不需要再参加考试,直接任命,但二甲的进士出身们、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们还要再参加考试,被称为朝考或馆选,考试合格者或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接受为期三年的考核或进入六部担任“观政进士”实习,从而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开始积攒从政经验。
套用后世的公-务员职级,进士起步就是处级干部。
不过,能得到以上待遇的基本上是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可就没这么顺利了。进士及第肯定能进翰林院,进士出身大部分能进翰林院,同进士出身难进翰林院,他们大多被派去地方当七品地方官。还记得刘三才刘汝立么?他是万历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