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50节 殿上舌战(2)

第150节 殿上舌战(2)

夏华趁着吴时来等人有些语塞哑然、急切思索反驳话语时趁热打铁地乘胜追击:“当年,北宋被金人攻灭,赵宋部分皇室宗亲逃到南方成立南宋,北宋尚且不强,更何况南宋?丢了北方和中原那么多土地、子民、财富,南宋可谓脆弱不堪,但南宋却硬是挺过了金人接下来持续百年的攻击,又在金国覆灭后对抗蒙元四十多年,为何?南宋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失去北方和中原那么多的土地还有子民,南宋的田亩赋税收入必然大不如北宋,但南宋却未因为财力枯竭而自我崩溃,答案就是通过海上对外贸易而获利,以外邦财富惠济自身,这才有钱撑了一百五十余年。

南宋赵家人想得到的事,我大明太祖爷岂会想不到?只不过因为我大明开国初年海上动乱、海路不通,所以太祖爷他老人家才暂时禁海。如今,倭寇已平,我大明海疆处处安宁顺畅,不管是东洋人还是西洋人,都对我大明的丰饶物产渴求不已,他们带着一船船的金银在海上望眼欲穿地想要跟我大明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物,我们一方面发愁国库空虚没钱,一方面却把这些主动送上门来的财神爷拒之门外?岂不荒唐。试问,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万历帝哈哈一笑:“有钱不赚,是傻蛋!如果让东洋人、西洋人知道我们现在居然争吵要不要赚他们主动送上门来的钱,我大明泱泱天朝岂不是被他们笑成傻子?”他表面上是在自嘲,其实是在骂申时行、杨巍、吴时来等人。

吴时来面红耳赤:“陛下,不可贪图蝇头小利而利令智昏啊!一旦解除海禁,万一再度酿起当年的倭寇之乱,如何是好?通过海上贸易就算赚了百十万两,但到时候再度滋生倭寇,朝廷为扑灭倭寇,却要扔进去数百万两甚至上千万两的军费,实在是本末倒置、作茧自缚呀!”

万历帝看向夏华,夏华会意,他看向吴时来,微微一笑:“吴大人此话可真是无稽之谈,看来,吴大人根本不知倭寇之乱是怎么产生的。时至今日,就算是家丑,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年的倭寇其实只有一部分是东瀛真倭,大部分倭寇其实是我华夏人。那些华夏人为何自甘堕落、投身贼寇、为祸华夏?原因很简单,暴利驱使。海路,意味着财富,滚滚的财富就在眼前,但朝廷官府却不取,又不准沿海百姓取,沿海百姓眼看着巨额的财富就在眼前却不能合法去取,其中的利欲熏心者自然铤而走险,成为海盗倭寇。禁海、禁海,既禁掉了朝廷的一大财路,也禁掉了无数沿海百姓的财路,最终酿起了倭寇之乱。大禹治水尚知‘堵不如疏’,何况禁海开海大计?

所以,禁海反而会滋生海盗倭寇,开海才会釜底抽薪地解决海上祸患。不管朝廷承不承认,巨额的财富就在海上,朝廷取了,一方面可增大国库收入,一方面也让沿海百姓不再受到来自海上的巨额财富的诱惑,同时,他们还能在朝廷开海通商中得到相应的好处,从而安安心心、安分守己地做个大明良民,也能为朝廷跟海外番邦通商获利做出贡献,一举多得。”

夏华一口气说完,看向万历帝,行礼道:“陛下圣明,解除海禁、恢复市舶司,既符合太祖爷的祖制圣意,也利国利民,比如增大国库收入、抑制走私、规范贸易、铲除滋生海盗倭寇的土壤,等等,有百益而无一害。”

万历帝微笑点头:“夏卿家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地说了这么多,众卿家可还有异议吗?”

傻子都看得出这风向,所以申首辅、杨尚书、吴时来等人都明智地不吭声了,宋尚书不安地道:“陛下,只是不知恢复市舶司需要多少资金?”他实在被万历帝、朱翊镠等人的大手大脚给吓怕了,跟外国人做生意赚钱对身为户部尚书的他来说,当然是好事,但他害怕又要砸进去不知道多少成本并且能不能回本还是一个问号。

万历帝看向夏华,夏华道:“十万两银子就可以了。”

宋尚书吃了一惊,他差点儿就脱口而出“这么少?”但害怕万历帝揪住他的话柄来上一句“你觉得十万两少啊?那就二十万两吧”所以硬生生地把已经到嘴边的这三个字给重新咽回了肚子里。

温尚书诧异道:“陛下,恕臣直言,十万两银子恐怕远不够。既要开海通商,就要打造大型海船,据臣所知,那种能在大海远洋上航行的大型海船的造价起码五万两一艘,十万两只能打造两艘而已。”

夏华道:“温大人勿忧,这十万两主要是用来修整码头、重建设施的,不需要打造海船。”

温尚书愈发诧异:“没船?如何进行开海通商?”

夏华道:“我们没船,但东洋人、西洋人难道也没船?眼下,我大明财力不足,可先让海外番邦自己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