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78节 兵制(2)

第178节 兵制(2)

了解并在军队里有着很高的威望,深得士兵们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只有这样,这个将军才能如臂使指地指挥这支军队。然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忌惮这种将军,虽然能打胜仗,但他却把本该属于国家、本该听命于皇帝的军队变成他自己的私人武装了,这种将军对皇帝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太容易造反了。所以,宋朝的皇帝们会频繁地把将军们在不同军队调来调去,避免让一个将军长时间地管理和指挥一支军队,这样就不会出现某个将军把某支宋军变成他的私人武装的情况了,确保了皇权的安全,但是,这也导致宋军“将兵互不同心”,从而战斗力十分拉跨。

宋朝皇帝想得到的事,明朝皇帝当然也想得到。以戚继光的戚家军举例,这支军队战力极强,堪称大明朝的国之长城,戚家军是戚继光组建、训练、管理、指挥的,换成别的将军取代戚继光,戚家军的战斗力肯定大打折扣,戚家军必须由戚继光统领才能把战斗力发挥到最大。皇帝会容忍这种事吗?长期以往,戚家军到底是大明的军队,还是戚继光自己的军队?虽然戚继光对大明朝是忠心耿耿的,但接下来的李继光、张继光、王继光呢?谁能保证不会出个既手握精锐军队又野心勃勃的危险分子?所以,明政府不会全面实施募兵制,从而避免制造出更多的戚继光这种“不稳定因素”和戚家军这种“双刃剑军队”。

这大概是中原王朝就像魔咒一样无解的、令人痛苦叹息的悖论:军队,本该战斗力越强越好,这样才能保卫国家、打击异族,但军队战斗力越强,皇帝就越不放心,就会加以打压,刻意地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中原汉家军队真的打不过境外异族吗?非也,而是战斗力被这道毒蛇缠身般的魔咒给束缚和限制住了。

实际上,到明朝末年时,因为明政府已经丧失了对各地将军们的控制,各地将军们纷纷变成了拥兵自重、对朝廷命令和皇帝圣旨爱理不理的军阀,他们麾下的军队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征兵制强征来的,二是他们自己掏腰包通过募兵制招募到的,前者多为滥竽充数,后者才是真正的精锐,这些军人是将军自己花钱养的,待遇优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被称为“家丁”,并且他们不忠于明政府和明朝皇帝,只忠于自己的主子即将军本人。这种明军家丁是募兵制的直接产物,也把募兵制的优点和缺点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战斗力强,但却是不认朝廷只认将军的私兵。

因为明政府既无力也无意全面实施募兵制,所以明明已经落后于时代、弊远远地大于利、早该被淘汰抛弃的卫所制还是此时明军的主要兵制。

大明国现在有多少军队呢?二百多万。数量相当多,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实际数字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明军最精锐的部队自然是驻扎北疆九边重镇的边军,纸面上有86万人,实际不到60万人,并且大部分是弱旅,军中充斥着流氓地痞等混饭吃的货色,边军都这样,更别说驻扎内地的卫所军了。

杨江父亲杨文原本是台州卫指挥使,后来调为宁波卫指挥使,现在又调为新安卫指挥使,他麾下部队就是一个卫,按照明军编制,一个卫应有5600名官兵,实际上根本就没这么多。

饭桌上,杨江叹息道:“当初打倭寇时,因为张首辅坚定支持戚公,所以戚家军的待遇是非常好的,薪饷丰厚,有足够的钱用于训练士兵们和购买、制造武器装备,加上戚公练兵有方、用兵如神,戚家军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随着倭寇之乱被平定,张首辅又倒-台了,朝廷自然要对戚家军进行鸟尽弓藏,特别是戚公去世后,戚家军更是处境惨淡,钱粮供应越来越少,薪饷待遇越来越差。我爹的部队源于戚家军,是戚家军余脉之一,军事素质和官兵们的思想觉悟还算比较高的,即便如此,军中逃亡者也不少,东南商业贸易发达,有钱人太多了,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大批的军户没了土地,靠那点越来越少的薪饷根本没法养家糊口,我爹心知肚明,他一来不忍镇-压,二来手上没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瞒你们,我爹麾下人马其实只有不到三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