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把持宁波市舶司的那些东南海商豪强会痛下决心、痛改前非,但崩坏的信誉口碑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重新建好的,一个做了很长时间坏事的人忽然宣布他要做好事了,试问,谁信啊?外商们早就被他们坑怕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会轻易冒险再去当冤大头了。
显而易见,把新安和宁波进行对比,新安的优势是非常多的,宁波所剩无几的优势大概也就是跟东洋商人们做生意时占有地理优势的便宜,反正西洋商人们来华做生意十之八-九会去新安,又可靠又路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宁波呢?
五月初时,累死累活、没日没夜地忙了足足一个月,夏华总算把新安市舶司提前囤积的货物全部出手了,跟外商们购买的外国货也全部出手了。
当杨江一阵风似的跑进夏华的书房里向夏华汇报账目时,夏华一看杨江脸上那乐得几乎看不到眼睛的表情就知道,肯定大赚了。
“一百一十二万两!”杨江大笑道,“这不是销售额!是纯利润!纯利润啊!”
夏华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也笑得满脸开花。
“其中的约两万两是你‘夹带私货’赚的钱,属于你个人的收入。”杨江补充道,“因为这笔钱是你卖罐头的钱,第一种罐头二两一罐,第二种罐头五两一罐,总计卖出了七千多罐,扣掉这笔钱后,我们为皇上赚到了一百一十万两,不过,”他随即话锋一转,“从表面上看呢,我们已经完成了皇上今年给我们的任务,一百一十万两,还多赚十万两呢,但是呢,大明港完全修建完成还需要起码五十万两的后续资金,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货,肯定越多越好,起码得准备五十万两的货,于是乎,这一百一十万两银子在我们手里还没捂热乎,就又要花掉了。”
“靠!”夏华有点郁闷,合着这一百多万两都白赚了?哦,差点儿忘了,他还欠朱尧媖五十万两。虽说这笔钱在朱尧媖看来是她“给”夏华的,但在夏华看来,这笔钱只是他借的。
做小生意也好,做大生意也好,都一样,做之前要投入本钱,做之后前期赚钱只是回本。
“从下一趟开始,我们才能真正地赚钱,才会产生盈余、攒下银子。”杨江笑了笑,“万事开头难,我们开局很不错,我相信不需要多久,新安市舶司就能真真正正地变成我大明的一棵摇钱树。”
夏华充满期待地点点头:“当然。”
夏华身为新安县知县兼新安市舶司副提举,负责在新安县给万历帝打工,虽然他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板万历帝赚钱,但他只要完成了万历帝下达的任务指标,顺便给自己赚点银子也是完全没问题的。花了那么多银子、那么多心血和精力,夏华把本来没有名字、荒凉偏僻、两岸只有稀稀拉拉几片小渔村的大明湾建成了大明港,凡是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大明港的重大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大明港一带开店、置办地产意味着什么?这跟后世九十年代在北上广深买房子没区别。过不了多久,大明港一带就会寸土寸金,在这里买下了一块地皮,接下来啥也不用干,天天喝茶就能看到地皮的升值速度犹如坐火箭般一路嗖嗖嗖地翻倍翻倍再翻倍,等于守着一个聚宝盆。
于是,新安市舶司刚成立,大批投资目光毒辣的富商、士绅、土豪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争先恐后地跑到大明港想要买地,新安县本地没什么有钱有势的豪强大户,这些富商、士绅、土豪都是来自外地的,很多人正是那些大商帮的代表、掌门人、家族成员,他们在大明港边有块自己的地皮、开家商行什么的自然有利于他们以后在这里跟外商做生意。
这些人蜂拥跑到大明港买地,有的是为了开商行商店商铺,有的是为了建别墅、盖豪宅,还有的就是为了炒地皮,趁着低价买,等日后升值翻倍了再卖出去,然而,他们在冲过来时惊愕无比地发现:大明港一带凡是有价值的地皮,哪怕是空地、荒地、野地,都已经有主了。
谁提前下手买下了这些地皮?还用说么?当然是夏华。
身为一个在后世被万恶的房地产业蹂-躏得体无完肤的华夏人,夏华要是不懂得在升值潜力巨大的官方开发区提前买地皮,那他简直白活了。在以手持皇帝密旨的朝廷命官的身份确定把大明湾建成大明港后,除了一部分用于公家修建官府衙门的地皮外,夏华随即先下手为强地把大明港一带凡是有价值的地皮统统买下了,这没让他花多少钱,因为他在买时这些地皮便宜得令人发指,几两银子就能买到一块能开农场那么大的地皮。
当然,夏华是官员,不能经商,但这项规矩形同虚设,随便找几个人代理一下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