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11节 初具雏形的明华大学

第211节 初具雏形的明华大学

“世子,欢迎,欢迎!”新安县北部与东莞县交界处的进出新安县的官道上,夏华亲自热情无比地迎接赶来的朱载堉。

“夏大人,别来无恙啊!”朱载堉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他懒得跟夏华说客套话,径直看向跟夏华一起过来的、因为人种不同所以醒目无比的利玛窦,“这位,就是利玛窦先生吧?”

一身儒士书生衣着并且已经蓄发留须的利玛窦微笑着向朱载堉行了一礼:“见过世子。”

“快!快!”朱载堉急不可耐地道,“那位西洋数学先贤欧几里得先生所著的《几何原本》下半部分翻译好了吗?”夏华在给他写邀请信时,为提起他的兴趣,把利玛窦和瞿汝夔已经翻译好的《几何原本》上半部分一起寄了过去,朱载堉一看之下,立刻不可自拔得废寝忘食。

“刚刚翻译好。”瞿汝夔笑着取出他和利玛窦在数日前翻译好的《几何原本》下半部分汉语版递上前,“请世子过目。”

“太好了!”朱载堉欣喜若狂地接过来,“上半部分中曾提到平行六面体有关体积的命题,我有好几个问题始终想不通,下半部分肯定有,这下好了,我终于可以知道那几个问题究竟如何解答了。”他又想起了什么,看向利玛窦,目光炯炯地道,“利玛窦先生,西洋古代还有一位先贤叫阿基米德,他的那个浮力原理到底是什么的?”

“世子,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这样的…”利玛窦立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两人越谈越投机,把夏华反而撂在了一边。

夏华哑然失笑,但又欢喜不已,毫无疑问,把朱载堉请来担任明华大学校长是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朱载堉带了不少人来新安县,除了他的家人和家丁仆人们,还有十多名跟他志同道合的科学研究者,比较出名的有两位,一位名叫邢云路,此君是华夏此时最出色的天文学家之一,他在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有二,一是他在研究日月星辰运转多年后指出“星月之往来皆太阳一气之牵系也”,这句话的科学含义非常重大,意味着邢云路已经初步地认识到行星运动是受到太阳引力支配,虽然他还没有“引力”这个概念,只能概括为“气”,但他已经摸到万有引力的门槛,堪称“华夏的牛顿”,二是他发现明朝通用的大统历跟实际天象变化不符合继而在大统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可以说,他是明末复兴华夏本土天文学的关键人物。

另一位名叫程大位,他出身于商人之家,自幼聪敏好学,但他对经商不感兴趣,对数学很有兴趣,他精通珠算并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明了用珠算进行开平方和开立方的办法,这些年来,他就像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一样,刻苦钻研编写一部名叫《算法统宗》的珠算集大成者数学书籍,是华夏系统性珠算数学的鼻祖,堪称“珠算之父”,另外,他还是卷尺的发明者。

夏华创建明华大学自然是有利于华夏的,但因为时代大背景,所以有些超前,明华大学其实有点地位尴尬。此时的华夏人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参加科举、为了功名、为了当官,夏华创建明华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推广普及现代科学知识,推动华夏现代科学追赶西方不断进步发展。这完全是两码事。试想,明华大学如果在招生时说本校只教导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不教导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有几个人会报名?就算有天生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在报名时也会犹豫再三,因为学这些东西肯定考取不到功名当不了官,以后的生计也是个问题。考上了秀才,就算考不上举人,还能在乡下教书混饭吃,学西方现代科学知识能找到工作吗?

为解决这个矛盾,夏华一方面宣布明华大学就是新安县的县学,一方面把明华大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学院”,专门教导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一是“文理院”,专门教导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前者继续符合此时的科举制培养“符合华夏国情的人才”,后者与西方接轨。报名明华大学的学子们如果只对儒学感兴趣,那就整天在国学院学习,如果对两大学问都感兴趣,就跨院学习,如果只对现代科学知识感兴趣,那就整天在文理院学习,从而面面俱到。

比如徐光启,他既对现代科学知识感兴趣,也不想放弃科举之路,所以他在明华大学里是跨院学习的,再比如秦民屏,他没兴趣继续走科举之路,所以他在明华大学里只读文理院。

国学院的先生们都是华夏本土的儒学名士,文理院的先生们目前都是西方传教士。

文理院除了教导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外,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课程:培养外语人才。小到新安市舶司,大到整个大明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