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大做文章的机会,不出夏华所料,那几个“北方大商户”闻讯后立刻气势汹汹地赶来兴师问罪,向新安市舶司索取巨额赔偿。
夏华懒得跟那些不安好心的人废话浪费口舌浪费时间,他继续若无其事地关心他在意的各项大事。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千百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
新安县北区东部的梧桐山一带,一队军人犹如蜿蜒长龙般在山野间穿梭奔行着,嘹亮的歌声响彻林莽——这首后世的《精忠报国》自然是夏华教的——这些军人个个背着几十斤的砖头等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无人叫苦叫累,靠近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军人的精气神旺盛如火,个个都是五大三粗、肌肉发达,脸上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
这些军人都是杨家军的官兵,准确地说,是新安卫明军官兵,杨家军只是一个通俗称呼。
杨家军从浙江迁到新安后已有差不多半年,原有五千余人,在把不适合继续从军的成员遣散后又陆续招募了多批新兵,恢复了明军一个卫应有的5600人编制,实际人数大约六千。
半年下来,杨家军的面貌和气象都为之一新。戚家军没落后,属于戚家军余脉的杨家军也不可避免地消沉了下去,但如今,这支部队已经重振虎威,甚至在很多地方超越了戚家军。
杨家军能有现在的盛壮,最大的功臣当然是夏华,首先,他给杨家军的官兵们都发足了高薪,明朝军饷制度是每个士兵每年十八两银子——这应该是边境经常爆发战争的热点地区驻军官兵的军饷数字,内地太平无事的地方的驻军官兵的军饷没这么高——表面上看,一年十八两银子,这不算低了,但问题的关键是绝大部分普通士兵根本就拿不到这个规定的军饷,要么被拖欠要么被上官层层盘剥克扣,导致绝大部分明军普通士兵过得饔飧不继、无法养家糊口,继而严重地影响了战斗力,杨家军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每月的军饷都按时足额发放,并且比规定数字更高,夏华给杨家军每个士兵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军饷,一年就是二十四两,从而极大地稳定了军心、刺激了官兵们的积极性。
五千多名士兵,一人一个月二两银子,意味着夏华每个月光是军饷就要掏一万多两银子,加上军饷比士兵更高的军官,夏华每个月发军饷就要一万大几千两,一年就是二十万两以上,算上兵器、军械、装备、物资等方面的开销,一年没有三十万两根本搞不起来,这还是和平时期的数字,真打仗了,开支会翻倍增加。就说戚家军,戚家军的军饷并不很多,一年十两左右,但作战时奖金非常丰厚,斩杀一个倭寇能得赏银三十两,所以戚家军官兵们上战场后个个如狼似虎。——夏华的钱去哪里了?喏,就用在这些地方了,养几千兵马一年就要这么多钱,养十万大军的话…夏华光是想想就头皮发麻,一年得几百万两,整个大明国都养不起。
其次,杨家军的官兵们不但薪饷待遇极好,生活待遇也是让绝大部分明军羡慕嫉妒恨的,住的是干干净净、设施齐全的集体宿舍,吃的是顿顿饭菜管饱的伙食,每天午饭有鱼肉荤菜,早上有肉包子,晚上有肉菜汤,所以个个都养得膀大腰圆、浑身肌肉。
身为军人,干的就是打打杀杀的活,体质不强壮怎么行?
夏华目前既无权力也无财力养几万、十万大军,所以,他对他手里的杨家军还有卢家军、马家军全面贯彻“精兵路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夏华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对他的部队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严格、先进、合理的制度。明军的卫所制已有名无实,在明朝中期“开中法”衰落后,明政府改用折色银支付军饷以募兵,此为明朝募兵制起源,此举确实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也让卫所制和募兵营伍制区别了开来,形成世官和实职两套不同的官职体系。
然而,到了包括眼下的明末,募兵制不仅没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反而造成“官兵不满万,满万必大败”的讽刺局面,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中州,明军经常仅以几千兵力对战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起义军和后金军,以少打多自然败多胜少,可集中主力决战比如松锦战役和朱仙镇战役,明军还是打得一塌糊涂,除了起义军和后金军战斗力增长惊人外,这跟募兵制的缺陷也是密不可分的,夏华对此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