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17节 夏华的新兵制

第217节 夏华的新兵制

夏华在策划把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打造成翻版戚家军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认真分析过明末明军不行的诸多弊端因素,首先就是明军的募兵制全靠军饷维持,养军耗费巨大,养万儿八千人就要一年几十万两银子,何况百万大军?明政府根本承受不起,财力不足导致将领们只能把资金资源集中在少数官兵身上,形成著名的“家丁”私兵,至于军中其他官兵,那就顾不上了,普遍待遇很差,但将领们又必须让麾下部队名额满员,简单地说,比如一支明军有一万人,只有两千家丁获得好待遇,另外八千人都只是凑数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平时吃糠咽菜,战时沦为炮灰弃子,试问,谁愿意当这八千人中的一个?招不到人的将领们只能把各种地痞流氓、无赖混混征入军中滥竽充数,长期以往,军队里八成以上的军人都是兵痞恶棍老油条,指望这些人保家卫国打胜仗?无异于指望母猪上树。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极差,上战场后稍有不顺就会兵败如山倒,平时就更不要说什么遵守军纪了,祸害荼毒民众才是他们最拿手的事,最终形成一个越来越差、越来越烂直至无药可救的恶性循环。

在夏华的明确要求下,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都不招收有劣迹的人,只招收良善百姓家的子弟,从而初步地确保军队的兵员素质。那些地痞流氓、无赖混混只配吃牢饭、干苦力,绝无穿军装的资格。因为军人是伟大的,军装是神圣的,军队是光荣的组织,岂能藏污纳垢?另外,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现在规模还不算大,加上夏华生财有术,所以没有面临财力不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夏华上任新安县知县时,全县人口三万七千余,随着杨家军及军属们到来,人口一下子增加到五万七八千,经过这半年,新安县的人口已经快速增加到了八万多,多出的两万多人少部分是自然出生增长,大部分是在这半年内从外地被招入或主动迁入新安县的,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底时,新安县人口就能突破十万大关了。

人口越来越多,兵源就越来越充足。

除了银子,土地也不能忽略。没有属于自家的土地,军人们就没有归属感,就缺乏保家卫国的信念,领多少饷办多少事,十分饷产生七分忠诚,五分饷产生三分忠诚,一旦断了饷,打起仗来就想着逃跑保命,骄兵悍将配上明末一群处处明哲保身的军阀,不败才怪。人都要有个“根”的,军人们也不例外。在这个关键因素上,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都做得很好,特别是杨家军,杨家军官兵们及其家属是拖儿带女集体从浙江搬家迁居到新安的,他们刚到新安时都是无产阶级,夏华把元朗平原等无主的荒地分发给了他们,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新家。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自然有恒心。

银子虽然人人都爱,但它毕竟不能当饭吃,换成物资才有用。物资靠后方出产,靠商人运输提供,久而久之,这些商人就会渗透甚至控制住军队的命脉,历史上明末时,军商勾结、将领军官经商堕落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商团偷渡境外搞走私资助敌对势力,边境明军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九边千疮百孔自此时起,海疆更是如此,明末郑氏集团就是海盗洗白的典范。在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这里,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因为夏华本人就是一个大商人。

杨、卢、马三家军合计万余兵力,上战场参加实战后,肯定会不断地产生阵亡、残疾等,打光了怎么办?这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军队必须要有造血能力。杨、卢、马三家军的军人们基本上可算职业军人,培养成本十分高昂,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补充制度,打仗时大量损失,只能招募新兵再训练,等于从头再来,不但耗费巨大,并且效率低下。如果种子军人都没了,军队的实战经验和战斗力将会断崖式下降,由此又会造成另一种恶性循环:越打仗,兵越少,兵越少,军队战斗力越弱,只能消极避战,军队越消极避战,大局就越恶化,最后全局崩盘。这一点连戚家军都不例外,也是募兵制的最大问题:一次性军队。

干大事是不能脱离民众的,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也不例外。光靠募兵来养军,消耗太大,夏华现在养着万余兵马还能维持,但他的理想注定他以后起码要有十万大军,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标准和方式,他肯定破产,所以必须军民结合。怎么个结合法呢?正是从曹操到朱元璋一贯的做法:屯田。

对此,肯定会有人感到诧异和疑虑:明朝的卫所制不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不成功吗?诚然,卫所制有很多缺陷,不然不会仅持续几十年就衰败了,但不可否认,该制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夏华要做的,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