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33节 盾车、战车

第233节 盾车、战车

状火药相比,颗粒状火药燃烧更迅速,稳定性和均匀性好,能增大火器的威力,同时也能提升运输和保存的安全性。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潮湿的火药晾干或烘干。考虑到广东沿海气候潮湿,日光干燥天不多,难以晾干,所以兵工厂特地专门建了火药烘干室,控制湿度和温度,温热地烘干火药,这与十八至十九世纪英国火药制造工艺十分接近,原理并不复杂,赵士祯等专家很容易就想到了。

资金充足、人才济济、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用料上等、工艺完善而严格,这让大屿山兵工厂生产出的火药在质量上非常过硬。怎么检验火药的质量呢?可以捏一小撮放在人手心点燃,人感觉不到灼烧感就是好火药,或捏一小撮放在纸上点燃,纸没有被引燃就是好火药,这两个检验方法都出自戚公的《纪效新书》。精良的火药,燃烧时的烟雾是白色的,燃烧后残留物很少,便于火器再次使用,劣质的火药燃烧时则是黑烟滚滚,留下很多残渣需要清理,容易堵塞火器内部,不便于火器的再次使用。

通过以上这些工序,优质精良的火药就制成了,成为军队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出了生产火药的工区,夏华前往火枪靶场,半路上经过了兵工厂制造盾车和战车的工场。

在火器时代,铠甲和盾牌都已是明日黄花,那士兵们在战场上如何防备敌方的火器呢?就比如火炮,敌方炮弹打过来了,士兵们难道只能要么等死要么逃跑?但人是跑不过炮弹的。冷兵器时代的战车的防御基本上都是依靠厚实的木板,最多包裹牛皮和铁皮,主打的是硬度,对付箭矢会很有效,但面对快速坚硬的炮弹特别是实心弹时则会不堪一击,而且战车之类的防具在被炮弹打碎击穿后,四处飞溅的木片碎屑会给后面的士兵们造成二次伤害,就像风帆战舰时代的海战,很多水兵不是被炮弹打死的,而是被木签扎死的。

战车不能用,那用什么呢?只能用装满沙土的麻袋,但士兵们在战场上不可能一人扛着一麻袋沙土到处跑,得用车来载,这就是火器时代的防御性盾车:土车。土车的种类视车体情况而定,有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不等,形制大小不一,一般是用民用车辆改装而成的,上面堆满了土袋,当敌方炮弹击中土车时,沙土缓冲了炮弹的威力,不会伤到车后的士兵们。

跟生产火药一样,制造土车也是一门学问,不是说弄辆独轮车再往上堆几袋沙土就行了,专门设计和制造出的土车首先要能防止跳弹,炮弹在地面上是会滚动的,看似速度慢悠悠的实心弹照样能杀人,如果只顾着给土车上面堆麻袋,车底空荡荡的,那么炮弹在弹跳过来时假如正好穿过车底,就会撞断、压断士兵们的腿,所以必须给车底也紧紧地绑好土袋;其次还要加强车身的结构,提升车身的强度,炮弹动能相当大,如果车身不够结实,动能传导到推车的士兵的身上同样会让人受伤,所以,独轮土车是不太行的,至少要二轮车甚至四轮车,宽大而坚固,不会伤到后面的士兵们;

最后还要改进专门装沙土的麻袋。布质的麻袋很容易破损,沙土漏出来就失去保护力了,所以,得改成竹筐或藤筐,这样可较长时间放置也不破损,而且强度更大,往里面装相同的沙土,竹筐、藤框能比麻袋更有效地缓冲炮弹的动能,不过,竹子破碎后可能对人产生二次伤害,因此用竹筐时必须在外面多绑一层麻袋防止竹筐破裂时伤人,最好还是用藤筐,藤条韧性足,破碎后也不会伤人。

土车是火器时代的盾车,有盾就有矛,与盾车相对应的是战车。

跟冷兵器时代的盾车一样,冷兵器时代的战车在火器面前也变得很脆弱了,但战车也能跟盾车一样与时俱进。在东亚战场上,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战车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单说眼下的明朝,火器的大规模使用既威胁到了传统的战车,但给传统的战车提供了升华的机会。明初时,战车尚未被应用于正面交战,主要是辎重车性质,土木堡之变后,面对塞外骑兵的严重威胁,明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将纷纷提议制造火器战车以“扬长避短”,正德、嘉靖年间,随着鸟铳、佛朗机炮、发熕炮等西方先进火器接连传入华夏,火器战车越来越具有了可行性,从最早的三边总制刘天和开始,曾铣、翁万达、俞大猷、戚继光、赵士祯、熊廷弼、孙承宗等明朝的文官武将都积极地研发改进火器战车以提高火力、机动性、防御力,这使得明朝成为华夏古典时期使用战车作战的最后一个高峰。

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在从东南转战到北方后,戚公立刻因地制宜地让戚家军装备上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战车,比如重型的偏厢车和轻型的轻车。偏厢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