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37节 火箭、火炮

第237节 火箭、火炮

威力比火枪更大的火器自然就是火炮,不过,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火箭。

火箭也是明军常用火器之一,比如戚家军,戚公发明的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这三种实用性非常高的火箭曾在抗倭战争中炸得倭寇落花流水,戚公本人曾赞誉火箭是“诸器之中,鸟铳第一,火箭次之”。

火箭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有效射程远、大规模使用时杀伤力强并且具有很高的威慑力,一**火箭呼啸着铺天盖地而落,比起杀伤敌军,威慑敌军效果更好,风飑电激、声如雷鸣,能让敌军战马受惊不听指挥。试想,敌军骑兵群发动排山倒海的冲锋,对其猛射一**火箭…那场面、那效果,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了。

然而,夏华在跟赵士祯等专家反复研究后,决定不批量生产制造火箭。

火箭的优点非常明显,但缺点同样非常明显:成本高、工艺复杂、难造。这时候的火箭虽然万万不能跟后世的相比,却也绝不是很多人想当然的“二踢脚”、“窜天猴”,它是一种技术严谨的热兵器。想要造出火箭,需要经过制药、卷筒、压喷管即喷火口、封顶、装引线、加防潮层、组装、配重等工序。二踢脚、窜天猴飞上天是乱飞的,火箭却要准确地飞向敌军,这显然不是一回事,火箭能准确地飞向敌军是非常有技术性的。戚公在赞誉火箭后又说道“但造者无法,放者无法,人鲜知此器之利也”,此话含义不言自明。

火箭还有个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的特点,那就是射速极快,工匠们辛辛苦苦地造出来成千上万支火箭,运到战场上几分钟就消耗完了。比如一百个火箭手配备一万两千支火箭,全速射击的话,十分钟就能全部射完,稍不注意点,战前储备的库存说没就没了,这还只是一次一支,要是使用一窝蜂、百虎齐奔、群豹横奔这种集束火箭,更是花钱如流水,一秒钟不到,一百支火箭就打没了。火箭射程远,这就注定这种武器难以点射开火,只能进行覆盖式齐射开火,试问,谁玩得起这么豪华的武器?最重要的是,火箭的那些优点也不是独有的,一些火铳火炮也有,所以,火箭这种武器起码在眼下并非不可代替。

综上所述,大屿山兵工厂是不批量生产制造火箭的,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也不装备,除非朝廷调拨或友军赠送。

不造火箭不代表不研发火箭,大屿山火器研发局的研发项目里还是有火箭的,并且研发方向是铁质火箭。

华夏的火箭使用的火药筒都是纸质的,所以华夏的火箭是纸质火箭,本质上是把火药和箭矢结合起来,这实际上“点歪了技能点”,因为火箭最恰当的应用方式是发射投送爆炸物。华夏人在研发火箭时是把火箭本身作为杀敌的武器,外国人在研发火箭时更看重火箭“会飞并且会飞得远”这个优点,继而把火箭作为一种飞行物,由火箭携带爆炸物发射投送向目标,由于纸质火药筒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外国人的火箭用的是铁质火药筒,即为铁质火箭。必须承认,铁质火箭才是正确的火箭未来发展方向,华夏人在这件事上走了弯路,直到清朝出了一位名叫丁拱辰的被誉为“华夏近代火箭研发第一人”的火器大师,华夏火箭才被引回正途。

华夏人想要学习外国的铁质火箭技术,倒不需要去欧洲,学唐僧取经即可,因为隔壁的印度即莫卧儿帝国眼下已经开始使用铁皮造的铁质火箭了,后来,英国人在殖民印度时常挨这种铁质火箭的袭击,受此启发,英国人康格里夫发明了铁质的康格里夫火箭。

不批量生产制造火箭,那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的远程火器就只是火炮了。

比起火枪,夏华更重视火炮,因为火炮是“战争之神”,这可是拿破仑说的。

华夏现有、明军现役的火炮跟火铳一样,型号非常杂乱,有的是华夏人自己研发出来的,有的是舶来品,有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有的是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衍生等,众所周知,一支军队装备的武器种类越多,后勤压力就越大,反而会限制军队的战斗力,夏华当然明白这个常识,所以大屿山兵工厂只会量产制造为数不多的几种火炮。

首先是虎蹲炮,这是华夏本土的火炮,也是戚家军用的最多的一种炮,发明者正是戚公。虎蹲炮在战场上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迫击炮,属于轻型火炮,专给步兵提供就近的火力支援,机动轻便灵活,射程可达五百米左右,全重三十六斤,发射前需用大铁钉将其固定在地面上,每次发射可装填五钱重的铅弹或五十至一百粒小石子,再用一个三十两重的大铅弹或大石子压顶堵住,发射时声响犹如雷霆霹雳,铅子石子犹如仙女散花,覆盖面相当大,杀伤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