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38节 炮弹、手榴弹

第238节 炮弹、手榴弹

依次视察完兵工厂里分工制造虎蹲炮、虎威炮、大将军炮、无敌大将军炮的不同工区后,夏华跟着赵士祯前往制造炮弹的工区进行视察。

制造火炮的工区分为多个,制造炮弹的工区也分为多个,因为这个时代的炮弹跟后世的炮弹一样是分为多个种类的,但这个时代的炮弹跟后世的炮弹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第一个炮弹工区,夏华看到现场就像熔炉一样,工匠们大汗淋漓地把一个个铁球浸入熔化的铅水里给铁球包上一层铅质外层,铁的熔点高达1500多度,铅的熔点只有320多度,所以这套工序并不困难,实际上,这个炮弹工区制造的也是在技术上最原始的炮弹:实心弹。

实心弹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圆滚滚的疙瘩圆球,在火炮将其轰射出去后依靠动能利用“跳弹原理”杀伤、摧毁目标,材质有石质、铅质、铁质、铜质、铅铁混合质等,用来轰击敌方密集人群的话,就像保龄球撞飞一堆球瓶那样,势不可挡地横扫遇到的一切有生目标,所到之处,碾压冲击开一条条“血肉胡同”,场面极度血腥。如果落弹处地面土质比较干燥坚实,动能强劲的实心弹还会再次反弹飞起形成多次高度较低的弹跳,给敌军造成长距离上的连环杀伤,如果地面土质比较松软、地形崎岖或存在沟壑土丘建筑物等障碍,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实心弹主要用于三种攻击:轰敌军密集人群、攻城、打战船。第一种无需多言,第二种存在一个物理选择:炮弹动能的两大要素是质量和速度,炮弹越重,速度就越慢,炮弹越轻,速度就越快,那么,攻城时是用重一点、慢一点的炮弹更好,还是用轻一点、快一点的炮弹更好?经过中外无数场实战,答案是后者更好,炮弹轻些不要紧,只要速度够快,破城效率就会超过很重但较慢的炮弹。至于用实心弹在海战中打敌船,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打法,船比城墙小得多,又不停地动着,想要打中是很难的。

另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实心弹:炽热的实心弹。开炮前,先将炮弹放进熔炉里加热到通红高温状态,同时给火炮先装上润湿的草垫和防止发射火药潮湿的干燥垫,趁热将炮弹装填进炮膛然后发射。这种炽热的实心弹碰到易燃物时会引发剧烈的燃烧,后世纪录片《古代发现》曾实测过,厚木板挨了这种炮弹后都会瞬间燃烧,是古代军队在攻城战和海战中常用的炮弹。

明军使用的实心弹普遍是包铅的铁弹,不是纯粹的铅弹或铁弹,一来,炮弹用纯铁太重,用纯铅太贵,二来,因为铅比较软,所以铁弹包铅能让炮弹被装填进炮膛里后起到闭气作用。

第二个炮弹工区制造的炮弹在技术含量上更高些,因为这里制造的是霰弹。

霰弹跟实心弹一样古老而原始,就是给火炮塞进去一大把碎石子、铅子、小铁球什么的,轰的一声发射出去,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劈头盖脑飞散迸溅,靠覆盖面密集概率打击目标,理论上可以给火炮装填进任何小东西,只要能发射出去就行了,后世电影《加勒比海盗》里黑珍珠号和飞翔的荷兰人号进行大炮对轰时,黑珍珠号的炮手甚至把吃饭的刀叉塞进大炮里打出去,这并不是夸张或特地搞笑,而是真实的,只要能杀伤敌人,把锅碗瓢盆塞进大炮里打出去也没问题。

霰弹看似简单,但同样大有学问。后世很多人要么低估了霰弹的射程,认为只有等敌人近在眼前时才有用,要么夸大了霰弹的威力,认为打穿城墙都不是个事,这都是严重的误解。

“霰弹的常规打法就是把一堆子炮弹直接装进火炮里发射出去,”赵士祯讲解道,“这样虽然方便,但各个子炮弹之间容易互相干扰,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推动力作用在上面会不均匀,射程自然不会太远。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设计出一种薄铁皮炮弹桶,把子炮弹装在里面,发射时再将其囫囵整个地装进火炮里,被发射出去后炮弹桶由于内外压力差而破裂,桶内的子炮弹就会呈现扇面轨迹飞行,扩散精度和射程都大有提升,能打到一百二十步左右,随即,我们发现用网兜更好,子炮弹的大小、重量、材质要尽量相同,再用网兜分层固定好,更能保证每颗子炮弹受力均匀,可以把射程和威力达到更大化,能打到约二百步。由于这种霰弹就像石榴一样内藏大批石榴籽,所以我们将其命名为‘石榴弹’。”

夏华听着赵士祯讲解的“石榴弹”,想起历史上欧洲人后来发明的葡萄弹。石榴弹也好,葡萄弹也好,虽然叫法不同,但原理是相通的。

有了石榴弹这种“一整个的霰弹”,炮兵们在用火炮发射霰弹时就方便多了,能大大地加快装弹速度和控制霰弹分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