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38节 炮弹、手榴弹

第238节 炮弹、手榴弹

比起霰弹,第三个炮弹工区制造的炮弹更有技术含量,因为这里制造的是已经接近后世炮弹的爆炸弹。

爆炸弹在华夏出现的时间不算早,最早是嘉靖四年记载的“毒火飞炮”,这是一种生铁空心炮弹,内装火药毒药五两用盏口炮发射,可打至二百步外,“爆碎伤人”,由于这种新式炮弹十分有效,所以明军随后大量生产和使用。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为收复河套,批量制造“毒火飞炮”以及此炮的轻量化产物“飞礞炮”——也叫“铁棒雷飞炮”,宣大总督翁万达所制,类似于掷弹筒——供收复河套的明军部队装备使用。发展到明末,明军装备的爆炸弹的种类越来越多,光是《武备志》就收录了明军装备的十余种爆炸弹,从常规爆炸型到燃烧型再到致毒型、迷幻型等等,花样百出、琳琅满目,可谓华夏传统火器的巅峰。

但到清朝时,爆炸弹这种炮弹变成了清廷皇室的“秘宝”,鸦片战争前,清朝只有一种爆炸弹火炮——威远大将军炮,也叫冲天炮,此炮吸收了西方臼炮技术,性能尚可,但清室皇帝偏偏极其吝啬,宁愿让它堆在皇家仓库里吃灰也不肯派这宝贝参加战斗,直到金川战役,前线清军急需重火力,乾隆帝才慢悠悠地派出威远大将军炮出战,结果前线没人会用,还得临时抱佛脚地请传教士传授教习火炮知识,折腾到最后阶段才派上用场,战役结束后,此炮又被封存了。鸦片战争爆发,从未见过根本不知爆炸弹的清军被英军的爆炸弹炸得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华夏在研发、生产制造爆炸弹这件事上并不缺乏人才和技术,只是被刻意地打压束缚了,从嘉靖初年到现在,华夏的工匠们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和成熟的爆炸弹制造技术。

“制造爆炸弹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安全可靠的延时引信。”赵士祯俯身拿起一个未装药的爆炸弹给夏华看并为他讲解道,“通常使用的延时引信是这样的——把一根木条雕刻出螺纹,把火药引信缠绕在上面,外面用棉纸包好防止火星泄出,接着用一根中空的竹管或木管套住,最后装进空心炮弹内。发射时,视延时起爆需要调节引线长度,一般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炮火门,炮弹被发射出去后,引线燃尽点燃炮弹火药,爆碎伤人,此法可称为‘双点火法’。这种点火方式显然比较麻烦,点两次火就像同时放烟花和鞭炮,要马上点燃两个引线,这很危险,士兵们会紧张害怕,万一其中一根引线没点燃,要么炮弹没点燃火炮被点燃并发射了,爆炸弹飞出去只能当实心弹砸人,要么炮弹点燃了火炮却没点燃,只能赶紧跑或派不怕死的勇士上去拆弹。

改进方法就是让火炮发射时的火药燃气点燃炮弹的引信,可称为‘一次点火法’。毒火飞炮、飞礞炮等使用爆炸弹的火炮都是采用此法,将炮膛内药线和弹丸药线总并一处,一齐点燃,但此法有个严重的问题,如何保证火药燃气能顺利点燃炮弹火药使其均匀燃烧再飞到目标处爆炸呢?这跟放烟花是两码事。炮膛内是很光滑的,炮弹又是圆滚滚的,因此,炮弹在炮膛中运动时完全不能预料它的运动姿态,万一炮弹恰好是装着引信的那一面正对着炮膛内部,火药燃气直接把引信烧光瞬间引爆炸弹,火炮就炸膛了,炮兵们将会血肉横飞一大片。”

夏华听得感慨不已,这就是科学啊,每个细节都必须严谨正确,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随便,后世那些穿越重生小说里把造大炮、造炮弹之类的事写得简单无比,实际上哪有这么容易啊!瞧瞧,从造大炮、造炮弹再到装填发射炮弹,每个环节都是大学问,化为现实真的很不容易。

“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夏华问道。

赵士祯微笑道:“当然解决了。圆球如何立在平桌上不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它下方放个固定它的托,炮弹在炮膛里也可以这么做,所以,我们在炮弹后部加装了一个木制弹托,将炮弹镶嵌于木托前部,后部是平的,火药燃气便可均匀推动装有木托的炮弹在炮膛内前行,类似于我朝初期的的木马子,炮弹的形状也特地做成类似于圆柱形,再在其顶端安装引信管,不用引信,用硬质火药管,这样便能有效地控制火药燃速。如此,当炮兵们点燃炮膛火药时,火药燃气穿过炮弹与炮膛之间的间隙,便会点燃引信管,同时火药燃气平稳地推动炮弹前进,急速地飞出炮管。”

夏华心悦诚服、敬佩不已:“好办法!”

有了赵士祯等人发明出的这种新式延时引信,大屿山兵工厂生产制造的爆炸弹在性能上得到了极大提升。

爆炸弹因为弹体内装填物不同所以也分种类,常见是直接装填火药,硫磺比例会高一些,此为爆炸火药,这种爆炸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