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45节 万历帝来信

第245节 万历帝来信

舒胜最后还有一件很重要的细节问题向夏华报告:“大人,李旦在最新情报汇总里提到一件关于高丽的事,那就是——高丽国是不用金银的,只用铜钱。我大明王师以后进入高丽作战,最好事先准备大量的铜钱以便于在高丽境内购买物资,携带金银是用不掉的。”

“唔,这样啊…”夏华有点头疼。

明朝时的高丽是不用金银作为货币的,只使用铜钱,一是因为高丽经济较为落后,民间大部分老百姓甚至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阶段,铜钱起码是小康家庭才用得起,至于金银钱币,那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完全没有流通市场,二是高丽境内金矿银矿非常稀少,根本开采不出金银。于是,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起,高丽王朝就下令全国禁用金银作为货币。

高丽有多缺金银呢?举两个例子便可说明,一是高丽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每年都要进贡,主要是一些高丽的特产,外加千八百两的金银,这点金银并不多,但高丽都拿不出来,只好再三请求明政府免除金银贡品,明政府不缺区区千八百两的金银,看到高丽穷酸成这个样子,便给免掉了;二是高丽隔壁的倭国在多年前发现了多个大银矿,从此财大气粗,到处买买买,倭人也曾到高丽买东西,带来了八万两银子,八万两银子,不算少,但也谈不上是什么巨款,可高丽因为禁用金银没法跟倭人做生意,使得倭人的这趟“高丽购物”变成了赤果果的炫富。——高丽人连拿出八百两银子都费劲,倭人带了八万两银子过来购物?这不是炫富是什么?

高丽人不用金银在一开始还算基于本国国情做出的正确决定,但时过境迁,高丽人仍然不用金银,就很明显弊大于利了。眼下世界各洲各国的交流、来往、贸易越来越密切,华夏、倭国、琉球、南洋各国、西亚各国、欧洲各国…虽然各国的货币各不相同,但都认可金银为世界通用的硬通货,从而互相展开贸易非常方便,高丽继续不用金银,无疑就让自己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孤岛”,因为经济落后,所以不用金银,又因为不用金银,所以经济更落后。

高丽人的这个坏毛病还让历史上进入高丽作战的明军吃了大苦头,倭军在高丽境内获得物资是抢,明军文明很多,是买,但明军拿出金银跟高丽人交易时,高丽人压根就不认金银。看到明军掏出金银跟自己买东西,高丽人心想:“我收了这玩意儿,回头怎么用掉?”所以不卖物资给明军。明军在高丽境内作战本就后勤补给艰难,又难以就地购买物资,祸不单行。

夏华之所以感到头疼,是因为高丽人只认铜钱,偏偏华夏很缺铜。

华夏地大物博,但从古至今都比较缺铜,后世还好,勘探开采技术进步了,铜不算太缺,眼下就没那么充裕了。全世界最多的铜在南美洲的智利,储量足足占全世界总储量的近30%,但目前想获得智利的铜是天方夜谭。

“记得吕宋好像也有不少铜矿,”夏华思索着,“看样子必须派人多多携带金银前去吕宋跟当地的西班牙人购买铜然后铸成铜钱…”高丽人是认可华夏铜钱的,因为高丽国自己并不怎么铸造钱币,连铜钱都懒得铸,直接就用华夏的铜钱,华夏的铜钱在高丽也是“法定货币”。

在把这几件事交代给舒胜后,过了几天,夏华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写这封信给他的人正是他的大老板万历帝。

夏华不用看就知道,信中内容肯定是高级别的机密,一来,这封信可是万历帝亲自写的,要不是关系重大,万历帝会亲自写信给夏华?二来,送信的可不是普通人,此人名叫骆思恭,是锦衣卫的核心干将之一。

跟后世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锦衣卫的头头们并不都是影视剧里常见的那种除了好事外啥事都干、简直就是心理变-态的大反派式人物,不少锦衣卫的高层不但忠君爱国,还有着很好的出身、很高的文化素质,比如这位骆思恭。骆思恭一家几代都是干锦衣卫的,他父亲骆秉良是嘉靖年间锦衣卫首领骆安的侄子,骆父本人也是锦衣卫的高级干部,但到了骆思恭这一代时,骆家已经比较落魄了,骆思恭是通过京卫武学会举重新踏入锦衣卫高层的,所以,他的上进之路基本上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在锦衣卫任职期间,骆思恭没干过损公肥私、残害忠良的事,恰恰相反,他跟很多名士颇有来往,做了不少好事,外界称赞他不愧是名门之后。

“夏大人,”骆思恭在被夏华迎入书房里后直奔主题,他满脸钦佩和尊敬,“皇上又兴奋又期待,在单独召见卑职时特地把您好好地夸了一顿,因为您真是料事如神啊!大半个月前,高丽国以一种拐弯抹角的方式向我大明通风报信,暗示倭酋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