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40节 必须趁机彻底控制高丽

第340节 必须趁机彻底控制高丽

是很久之后的事。

紧锣密鼓地忙完了西北的事,夏华也该动身前往辽东了。

历史上明倭高丽战争期间,明朝派遣进入高丽参战的兵马不算特别多,第一次约四万,第二次约七万,考虑到很多明军将士两次都去高丽参战了,所以明朝出动的参加高丽战争的兵马也就十万人左右。参战的明军以辽东边军为主,以北方别处边军为辅,包括很多参加完宁夏之役的西北边军,也有不少南方内地、沿海地区的部队参战了,都是明国最能打的精锐。辽东边军目前约有九万兵力,肯定不能都调去高丽,并且辽东边军也不是每部都能打,所以需要麻贵部、杨文部等别地的能打的部队与之并肩作战,这年头,从西北调遣几万人到东北可不是简单和容易的事,加上这么多部队还需要携带大量的兵器军械、粮草物资等等,运输成本相当高,耗时漫长。历史上,战争是在四月份爆发的,七月中旬,辽东边军派遣祖承训率领几千兵马进入高丽协助高丽军抵御倭军,为什么只派出几千人呢?因为辽东边军一时间只能派出这么点兵力。九万辽东边军,一个萝卜一个坑,大部分是动不了的,能抽调出几千机动兵力已经很不错了。祖承训想要轻骑长途奔袭一举夺回平壤,结果遭伏战败,在这之后,明军收起草率轻敌之心,认真备战,直到十月份才准备得差不多,正式大规模出兵更是到了十二月份。

为什么拖了这么久?原因无它,这年头的交通运输水平让人想快也快不起来。

高丽战局可谓军情似火,李昖隔三差五就派使臣跑到燕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下跪磕头、苦苦哀求万历帝尽快出兵,所以参加完宁夏之役的麻贵部、杨文部等明军没时间好好地休整,稍微喘口气就得千里迢迢地转进向东准备参加高丽战争,夏华也一样。

燕京,紫禁城启祥宫内,万历帝正在看着夏华发给他的奏折。

奏折里,夏华除了请求万历帝批准他把那些投诚归顺的蒙古人安顿在延长县,还特别提到了一件大事:大明在打赢明倭高丽战争后,必须牢牢地控制住高丽,要在高丽境内享有永久的驻兵权。

夏华的这番进言完全出于华夏的国家利益:高丽半岛是华夏东北部的天然屏障,这个地方必须被华夏牢牢地控制住,虽然高丽王室和高丽朝廷对大明非常恭顺,高丽也是大明的铁杆藩属国,但这还远远不够,历史大势是会变的,人心也是会变的,高丽现在忠诚不代表它会一直忠诚、永远忠诚。大明不能因为高丽尊奉大明为宗主国就因此而满足了,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牢牢地控制住高丽,让高丽即便想变心也有心无力。

这场高丽战争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高丽被倭国打得近乎亡国,大明出兵帮高丽赶走倭军、收复国土,对高丽有着再造之恩,大明在这个时候向高丽提出“就算有点过分的要求”,高丽也不会不答应。大明为保高丽,耗费了那么多兵马钱粮,难道是当国际活雷锋的?索取报酬是天经地义的。实在不行,进入高丽的明军“来了就不走了”。

华夏王朝必须在高丽境内永久驻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牢牢地控制住高丽。

可这么做的话,华夏就会像经略辽东、西北那样,背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在高丽境内永久驻兵是要花很多钱的,指望高丽承担是不切实际的,高丽本来就穷,又被倭国祸害一通,更是穷得惨不忍睹。

夏华向万历帝建议,可趁机对李昖和高丽朝廷提出四项要求:

第一,战后,大明必须获得在高丽境内汉城、平壤、义州、仁川、釜山、蔚山等重要地区的驻兵权,为期永久;

第二,战后,高丽必须把济州岛租借给大明,为期永久;

第三,战后,高丽必须全国普及汉语官话,高丽人除了写汉字,还要说汉语;

第四,战后,高丽必须全面使用大明货币,不得自行发行货币。

这四点看似简单,但却能让高丽永远地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上被华夏彻底控制。

万历帝对此很感兴趣,可是,干这么大的事又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高丽掏不出,明政府和万历帝本人都不想承担,那只能还是夏华想办法解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