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不应该是这样的,为了这场战争,他足足累计动员了三十余万大军,这在倭国古代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壮举”,按照他的设想:他的东瀛大军先是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地占领了高丽国,然后在消化高丽时跟来袭的明军在高丽境内大战几场并且一如既往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破明军、让明国皇帝和明国高层们胆战心惊,接下来,他的东瀛大军将会以高丽为跳板,全面进攻明国,所到之处,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直至占领明国全境,再接下来,他的东瀛大军还会从明国继续出击远征,攻打南亚、东南亚…
可眼下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明国刚刚一出手,自己的东瀛大军就遭到如此匪夷所思的惨败?明国不是很好打的吗?明人不是很软弱的吗?…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差距,让丰臣秀吉甚至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
当目光不经意地瞄到手上的折扇时,丰臣秀吉感到了一种让他难以启齿的羞恼,因为这把折扇就像被人拿着抽在了他的脸上。折扇的正面扇面上的图画是丰臣秀吉在此战前亲笔画的,是一张严重扭曲变形的东亚地图——丰臣秀吉并非故意画得这么抽象,而是他对东亚地理的掌握程度就是这么缺乏——上面有倭国、高丽、明国,还标注出了汉城、燕京和南京,反面扇面上则是一句句汉文短语,这些汉语都用倭语标注了发音,主要内容是“拿酒来”“拿茶来”“退下吧”等。此战前,丰臣秀吉坚信不疑他的东瀛大军是可以征服明国的,他为此还特地学了一些简单的汉语,从而方便他以后搬家到宁波时可以对投靠他并被他委任官职的华夏人发号施令。
此时,这把折扇就像在无声地嘲笑着丰臣秀吉,让他感到脸上火辣辣。
握着折扇的手在剧烈地发着抖、用着劲,手上青筋根根凸出,丰臣秀吉竭力地克制住折断这把折扇的冲动,因为折断这把折扇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他认输了、放弃了。好歹是倭国的酋首,见多了大风大浪,丰臣秀吉的定力肯定大大地超过常人,他深深地连吸几口气,勉强稳住心神,看向现场的倭国高层们,用不带感情的语气问道:“我军在平壤失利,高丽战局发生重大变化,你们有何看法?”
原本被丰臣秀吉派去汉城、在平壤战役后星夜兼程赶回来的石田三成立刻发言道:“太阁殿下,请恕我直言,我们似乎低估了明军的实力,根据小西行长军团长的报告,明军虽然在冷兵器作战、近身搏杀上不如我军,但他们拥有数量相当多的国崩和大筒,能在远距离上肆无忌惮地轰击我军,我军大批身经百战的精锐士兵就这样白白地战死了,另外,明军骑兵部队也很强大,这导致我军在野战中难以与之抗衡,同样严重的还有高丽人的抵抗,在海上,李舜臣的水师战船队对我军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威胁,在陆上,李尧臣的全罗道高丽军也多次挫败我军,加藤清正的第二军团的实际损失要比他在报告中说的大得多,他的头号家臣饭田直景都战死了。太阁殿下,如果明国不进行干涉,我们永久地占领和控制高丽是不成问题的,但明国既已强力干涉了,我们就必须改变策略了。我建议,立刻全面从高丽撤军,退兵本土,一可避免遭到更大的损失,二可保卫我们本土不被明国反击入侵。”
丰臣秀吉脸上掠过一丝本能性的厌恶。
石田三成对丰臣秀吉是忠心不二的,他说的都是忠言,只是,忠言逆耳,如此逆耳的忠言,只让丰臣秀吉感到深深的排斥和不愿接受。
“三成大人这番话未免有点欠妥。”又一人开口发言,是德川家康,他淡笑道,“首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军才受一次失利,就急急忙忙地全面撤军了?如此,怎能打胜仗?平壤之战,我军失利原因很多,不一定就是明军强、我军弱,比如,明朝一直在刻意地欺骗我们,让我们误以为他们不会出兵,但暗地里却积极备战、突然出兵,从而打了我们一个出其不意,三成大人你刚才也说了,我军和明军各有长短,只要我军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再扬长避短,打败明军并不是做不到,真正的武士,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其次,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已,如果就弄得这么草草收场,太阁殿下的名誉和威信会怎么样?各地大名为此战都耗尽了财力物力人力,最终却一无所获?他们会有何感想?国内岂不要陷入动荡?最后一点,三成大人担心明国反击入侵我国本土,这确实有些道理,但我军想要保卫本土,战场放在高丽岂不是大大地好于放在本土?”他看向丰臣秀吉,毕恭毕敬地道,“太阁殿下,我建议我军在高丽战场上全面收缩防线,死守汉城和高丽南部,在防御战中迎击明军,如果能给明军造成重创,便可再度北上,如果不能,也要保住半个高丽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