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义久与代表万历帝…实际上是代表夏华的李旦谈得一拍即合,双方达成一份密约:高丽战场上的岛津家军队不跟明军发生真的交战,在“有必要时”还会跟明军互相交换情报、暗中合作等,另外,岛津家还会在明军攻打倭国本土时与明朝里应外合,在此之前,岛津家会像德川家康那样隐忍蛰伏、积攒实力,不独力反抗丰臣秀吉、不当出头鸟,作为利益交换,明朝会让岛津家以后永久性、世袭罔替地拥有起码一半九州。
岛津义久之所以这么爽快地搭上夏华这根暗线,原因有二,一是他确信丰臣秀吉根本不会赢得这场明倭战争,还会一败涂地、自掘坟墓,他继续待在丰臣秀吉的破船上只会为其陪葬,他必须为岛津家的未来“提前部署好退路”,二是此时的倭国并非真正的大一统国家,岛津义久这种大名诸侯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并不完全受控于丰臣秀吉,所以可以“自主行事”。
后世华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基本上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四分五裂、帮会门派林立,如果某个帮派实力最强、掌门人武功最高,那他就会在一番腥风血雨争斗后力压群雄成为“武林盟主”,但他只是“众多门派组成的武林联盟的盟主”,各门派虽然臣服于他,却不真正地受控于他,跟“一统江湖、唯我独尊”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
此时的倭国就是这么一个武林联盟式的“大名联盟”,丰臣秀吉就是武林盟主即“倭国众大名联盟的盟主”,他也是一个大名,只不过是实力最强的。所谓大名,就是诸侯、军阀。丰臣秀吉带着倭国的这些军阀一起出国抢地盘,众军阀自然是兴高采烈、干劲十足,有好处的事,谁不积极?战争进行得顺利时,倭国的这些大名会跟丰臣秀吉一条心,大家合力对外,但战争进行得不顺利时,倭国的这些大名就肯定要三心二意了,就不想继续一根筋地听丰臣秀吉的话了:我听你丰臣秀吉的话,耗费钱粮兵马,是为了在国外占到新地盘、得到好处的,结果你领导我们打败仗,我没捞到新地盘、好处,还白费了那么多钱粮兵马?那我干嘛还要听你的?我为什么要为你丰臣秀吉而落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我爱你啊?我必须为我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前途多考虑考虑。
小西行长是这样的,岛津家也是这样的。
“许先生,多谢您了!”跟岛津义久谈妥后,李旦单独地会见了岛津家的一个人并怀着发自肺腑的尊敬和感激向对方深深地鞠身行了一礼,“要不是您,我便难以联系上岛津义久,也不一定能说服他,幸好有您穿针引线,太谢谢您了!”
“应该的,应该的!”对方连忙扶住李旦,眼中热泪盈眶闪烁,“许某虽已在倭国定居二十年有余,但始终没忘了自己是个华夏人!能为我华夏祖国尽一份心力,许某义不容辞也!”
李旦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许先生如此深明大义、高风亮节,真乃我华夏人的楷模也!”
这位许先生名叫许仪后,他是一个普通的华夏人,却又是一位伟大的、可敬的华夏人。
许仪后是江西吉安人,自幼聪明好学,但屡试不第,所以弃文学医,拥有一手精湛的医术。二十一年前,许仪后在广东沿海乘船时遭到倭寇袭击,因为他是医士,所以倭寇没有杀他,而是把他掳回了倭国。不得不说,倭人虽然野蛮,但也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倭寇在袭击华夏沿海地区时经常掳劫华夏的医士、学者、手工艺者等知识分子或有一技之长者到倭国。许仪后被倭寇抓到了倭国九州萨摩藩即岛津家的领地,正好,岛津家有个小公子身患重病,当地医士们束手无策,许仪后救治好了那个小公子,岛津家的家主岛津义久为之大喜,把许仪后收为岛津家的家庭医生,给了他很多钱财赏赐,还赏了一个婢女给他为妻,就这样,许仪后在身不由己中定居在了倭国为岛津家效力。
接下来二十年里,许仪后的生活过得很平静,也很滋-润,一招鲜吃遍天,他有精湛的医术,又深得岛津义久的喜爱和信任,自然在岛津家过得很好,直到去年,这一切被打破了。丰臣秀吉磨刀霍霍地准备发动侵略高丽、图谋华夏的战争,九州岛正是倭军进兵东亚大陆的前沿基地,一时间大军云集、火药味日益浓厚,身在九州岛的许仪后自然察觉到了种种蛛丝马迹,加上岛津义久把他视为自家亲信,对他透露了很多情报,得知丰臣秀吉的战争计划后,许仪后大惊失色,他虽然已在倭国生活了二十年并在这里娶妻生子,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炎黄子孙,祖国面临危机,他岂能视而不见?于是,他在暗中竭力搜集倭国的军事情报,送往明国给明政府发去警报。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