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不立,战争虽然打烂了一切,但正因为打烂了一切,也给了高丽朝廷一个“全面推倒重来”的机会,道理是这样的:那些皇亲国戚、公卿大臣、达官贵人、名门望族、豪强大族以前占据了大量的本该属于朝廷官府的土地,朝廷官府以前拿他们没辙,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外敌打过来,经过战争战乱的涤荡,那些皇亲国戚、公卿大臣、达官贵人、名门望族、豪强大族在战争期间要么抛弃家产逃命了,要么死了,等国家收复了这些土地,难不成还会还给他们?开玩笑呢,当然是趁机收为国有了。
老一批的大地主倒下,就会产生新一批的大地主,也就是原先的土地兼并结构被摧毁,接下来又会产生新一轮的土地兼并。不过,战后——虽然战争还未全面结束——高丽的新的最大的地主并非高丽本国势力,而是外来的明军。
高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城市、人口聚居地、农业区…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一点从这场战争的进展态势就能看出来:平壤、开城、汉城…都在高丽西部,明军、高丽军与倭军爆发交战的地点和双方军队的进退路线也都在高丽西部。进入高丽的明军是在高丽西部由北向南推进的,一路上依次通过高丽的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即汉江平原等高丽境内主要的较大的平原,这些本是农业区的地方在被明军收复时可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当地民众或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或饥寒交迫、奄奄待毙,历史上明军在收复这些地方后“没怎么管”,一是明国明军高层们没有意识到要把高丽建设成为长久抗倭的后勤基地,二是明军的后勤补给十分吃力,携带的粮食自己吃都不够,无力大规模地帮助高丽民众,眼下“管”了。在夏华的统筹、组织以及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财力下,明军在沿途收复区内适合农耕的地方大规模地设立“军屯区”,招募高丽流民屯垦开荒种田。
明军的这种“军屯区”数量很多并且与日俱增,大大小小近百块,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等高丽境内主要的较大的平原,大者几万亩,小者也有上万、数千亩,总计几百万亩,大量的高丽民众在这些“军屯区”内分到了土地、有了新家,高丽朝廷官方对这些被明军控制的军屯区是无权过问和干涉的,以后世目光看,明军设立的这些军屯区就像在高丽境内占有的“租界”。夏华对李昖、柳成龙等高丽君臣解释道:明军设立这些军屯区可以一举多得,一能安置流民、解决吃饭问题、缓解社会动荡、重建农业经济等,二能为高丽境内的明军提供粮草物资,减轻明军的后勤压力,让明军能更好地对倭军作战等,军屯区内的高丽流民相当于为明军“打工”。
夏华还向李昖、柳成龙等高丽君臣承诺:设立这些军屯区的一切开销,都是明军自己承担,不需要高丽朝廷掏一个子儿,这些军屯区在有了粮食收成、钱财收入后会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属于那些流民,一部分属于明军,一部分送交给高丽朝廷。换而言之,在这件大事上,高丽朝廷啥也不用做,坐着等收钱粮就行了。
对明军的这项措施,李昖和柳成龙等大部分高丽大臣觉得没问题,这怎么看都有利于高丽,所以欣然批准了——不批准也阻止不了——并表示感谢,但也有一部分高丽大臣强烈反对和深深忧虑,在他们看来,明军此举“十分可疑”“用心险恶”“简直就是借助军屯之名蚕食高丽的土地”“那些军屯区还是高丽的国土吗”,不过,他们也只能反对和忧虑,却没法阻止,别的就不说了,只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明军设立那些军屯区用的高丽的东西有两样,一是高丽的土地,二是高丽的人口,土地,是明军收复的,没有明军,高丽全国都要沦亡了,明军帮高丽收复了八道里的七道,“占一小部分地方”设立军屯区,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人口,明军不管的话,高丽朝廷自己现在有能力养活这么多张要吃饭的嘴吗?那些高丽流民被组织起来屯垦开荒种田,在他们的耕种劳动获得粮食收成前的几个月,一直是明军用军粮养活他们的,明军不管,那些高丽流民就要饿死,因为高丽朝廷现在的运转所需的钱粮物资大部分是明朝援助的。明军此举不但合情合理,也非常合道义,是善莫大焉、功德无量之举。谁反对?好啊,让那些流民去你家吃饭。
有了这些军屯区,到明年夏秋时,高丽境内的明军所需的粮草就不怎么需要再从国内运来了,大部分可就地得到解决。毫无疑问,这项工程的意义是极大的。
除了这些军屯区,明军在高丽境内还有一座大粮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