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开始感到若有若无的后悔,他隐隐地发现,自己“强迫”刘企跟他回汉城谢恩似乎…有点不妥,刘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推测好像…是对的。
李舜臣记得,他跟刘企是在今早抵达汉城的,两人都只带了百余名卫兵随从,一进城,两人就受到高丽朝廷和全城百姓的热烈欢迎,整个汉城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无比,居民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本国的“两大战争英雄”“海上蛟龙李舜臣,陆上猛虎李尧臣”,也难怪汉城百姓如此兴奋,试问哪个国家的民众不崇拜、敬仰本国的英雄并引以为豪呢?这场高丽战争爆发后,高丽军队败得实在太难看,不折不扣的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被倭军打得抱头鼠窜、望风披靡,虽然在后来的平壤战役、汉城战役中都有不小的斩获,但那只是搭上明军的顺风车,单独打的幸州山城之战又是一败涂地,本国军队如此不中用和丢人现眼,不但让高丽王李昖、高丽朝廷颜面扫地,也让高丽广大民众深感丧气,但就在这万马齐喑的大环境里,两个高丽本国英雄横空出世了,一个是在海上把倭军水师打得满地找牙的李舜臣,另一个是在陆上把倭军陆师打得损兵折将的李舜臣,两人犹如两颗耀眼的明星,照亮了高丽原本黑沉沉的天空。
不管是为了挽回颜面还是为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高丽朝廷肯定要开足马力地大肆宣传李舜臣、刘企及二人部队的辉煌战绩的,并在此二人原本就很丰硕的战绩里狠狠地掺了不少水分,此举没有遭到明朝、明军的阻止,因为明朝、明军也很认可李舜臣、刘企的战绩,加上李舜臣、刘企的战果跟明军的战果并不冲突,高丽方面拼命宣传乃至吹捧李舜臣、刘企并不会把明军的功劳张冠李戴到他们头上。如此一来,李舜臣和“李尧臣”在高丽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人称颂,街头巷尾不知道多少人说着他们的英雄事迹,越说越夸张离奇,以致于他们成了高丽此时最著名的两大“全民偶像”,热度和人气都丝毫不亚于后世泡菜国最顶级的当红大明星。
得知“两大战争英雄”一起来到汉城,汉城自然万人空巷,亲眼见到威严端庄、正气凛然的李舜臣和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刘企后,街道两边的百姓们一起欢声雷动,人人争相目睹英雄风采,鲜花如雨飞扬,伴随着山呼海啸的欢腾:
“英雄!英雄!大英雄!”
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李舜臣和刘企微笑着双手抱拳连连地向欢迎自己的汉城百姓行礼。
“啊,我们的英雄终于回来了。”代表李昖和高丽朝廷欢迎李舜臣、刘企的一大群文武官员为首者正是对李昖有提拔之恩的领议政柳成龙,他笑得合不拢嘴,既是为李舜臣和刘企在战场上大破倭军而高兴,也是为自己当初慧眼识人被事实证明而高兴,另一方面,柳成龙在高丽朝廷上属于南人派,李舜臣既是他提拔的,自然也被视为南人派的新生大将,刘企和李舜臣是结拜兄弟关系,同样被视为南人派的新生大将。南人派在这场战争中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必然实力大增、势力大涨,还愁以后压不倒别的派系吗?
“柳公、诸公,怎能劳烦你们亲自来迎呢?不敢当,不敢当呀!”下马后的李舜臣急忙上前行礼致谢,刘企也跟着上前行礼致谢。
“应该的,应该的!”柳成龙笑得愈发光彩照人。
跟柳成龙一起迎接李舜臣、刘企的,还有他们俩的顶头上司、刘企的“老熟人”权栗。
“属下等见过都元-帅大人!”李舜臣郑重地向权栗行礼,刘企也向权栗行礼。
权栗笑得满面春风:“好,好,殿下和我等早就盼着你们来王京了…”他扫视了李舜臣一眼,然后把目光定格在刘企的身上,脸上笑眯眯。
刘企脸上也笑眯眯,他看出权栗的笑分明是皮笑肉不笑。
李舜臣在旁见了,顿时心头一紧,他知道刘企和权栗以前的恩怨,两人此时久违重逢,都笑得满脸开花,但又都笑里藏刀。当初,刘企和权栗各自率领的抗倭义军都崛起于全罗道,本来,权栗想跟刘企结盟,但刘企不接受权栗的结盟,只接受权栗的加盟,还意图夺走权栗对其老部队的指挥权,权栗一怒之下与刘企分道扬镳,那时候,刘企的官职比权栗高,所以官大一级压死人,把权栗挤出了全罗道,此时再见,风水轮流转,权栗已经成了刘企的上级。
好在权栗和刘企现在都是有身份的人了,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翻起旧账、吵起架来,所以现场气氛一直一团和气。
在柳成龙和权栗的带路以及一大批官员前呼后拥的众星拱月下,李舜臣和刘企在满耳各种表达恭贺、景仰、拉关系、套近乎的客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