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蓬莱水城。
这座在华夏文明里充满神话色彩、仙气飘飘的沿海城市此时已是一座井然有序的军港,早在洪武年间,该城就为防海盗倭寇而被改建为水城即水军基地用于停泊舰船、操练水师等,名将戚公继光曾率部镇守此地。明倭高丽战争爆发后,明政府特地设立山东海防总兵官一职,以蓬莱水城为总部统筹华夏北部海防并对高丽战场上的明军提供后勤支援。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海上运输颇为便利,“山东由登莱海船运送风帆,顺便一日夜可达东辽旅顺口”。眼下,蓬莱、天津、旅顺都是明军的备倭军港重镇,承担着水师舰船集结、停泊和兵马、军需物资的中转运输职能。华夏北方的物资大部分经此三港从海路运往高丽,少部分经辽西走廊从陆路运往高丽。——华夏南方的物资在运往高丽时渠道不一,华中、华东的先通过长江和大运河水路运到华北再通过蓬莱、天津走海路,华南的有的通过内河水路有的通过近岸海路北上。比起陆路,水路、海路肯定便捷得多,运输成本也低得多。
“起航喽!”随着一声长长的打号子,一支满载粮草物资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出了蓬莱水城,与此同时,一支船舱里空荡荡的船队不紧不慢地驶入蓬莱水城,各码头上,粮草物资堆积如山,不断地增增减减着。
历史上的明倭高丽战争期间,高丽前线明军的大后方基本上就是山东省,山东以一省之力苦苦地支撑着高丽战场上明军所需粮草物资的大部分,全省不堪重负。眼下因为夏华的努力改善,运往高丽前线的粮草物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华中、华东、华南等地,极大地缓解了山东的压力,也更有力地保障了高丽前线明军的后勤补给。
因为明朝使用的大统历与西方人使用的西历存在时间差,所以在西元1593年过了两个多月后,明朝的时间正式从万历二十年进入了万历二十一年。
万历二十一年对明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平年,国外跟倭国打着高丽战争,国内虽无战乱,却有严重的天灾。今年,黄河会决口,河南大部、山东部分、江苏部分地区会因此而遭受洪涝灾害,中原大地化为茫茫泽国,洪灾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继而引发大规模的饥荒,一直持续到明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二年。
明朝是华夏历史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朝代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万历帝在位的这四十八年间,华夏就先后发生了大小洪灾156次、旱灾85次、地震183次、雹灾45次、瘟疫42次…数字可谓触目惊心,这些频繁而剧烈的自然灾害既给华夏苍生造成沉重的灾难,也严重地动摇了明朝的国本根基。
但在这个新年的开始,没人预料到今年会有这么大的洪灾和饥荒,所以全国上下仍然一片太平,高丽前线的明军官兵们普遍过得“不错”,粮草物资供应充足,人人都有丰厚的军饷和奖金,使得他们在高丽人面前“都很阔绰”“都是来自天朝上国的有钱人”。高丽本就贫穷,被这场战争蹂-躏后,全国上下更穷了,物资被倭军抢得七七八八,新种下的农作物在冬天里又不会有收成,柳成龙在他的回忆录里描写道,因为缺粮,所以高丽的地方官员们采松针磨碎为屑,用十份松针屑和一份白米熬煮成“粥”赈济饥民,所以高丽人过这个冬天所需的粮食物资绝大部分靠明朝、明军提供,明方肯定只提供让他们糊口饿不死、维持生存最低需求标准的粮食物资,不可能敞开了供应,高丽人想要得到更多的粮食物资,怎么办呢?只能向明军购买,毕竟明军官兵们普遍既有钱又有粮,只是,高丽人也没什么钱,怎么买呢?
于是,在被明高联军收复的高丽七道境内,高丽民众和明军官兵们展开的“战时贸易”很快就发展得如火如荼,明军官兵们只要花费很少的钱粮作为报酬,就能换来高丽人的服务,这其中肯定包括某种“特殊的服务”,这场战争让高丽死亡了、残废了不知道多少青中壮年男子,继而产生了不知道多少丧了偶的小寡妇、没男人可嫁的大姑娘,正好“便宜”了明军官兵们,“随便用一袋大米、几斤猪肉、一把铜钱就能娶到一个年轻漂亮的高丽媳妇”。对此,李如松、夏华都是支持的,战后,明军想要长久地驻扎在高丽,华夏想要长久地控制住高丽,这种“大规模的跨国联姻”正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这个冬天里,成千上万的明军官兵在高丽解决了终身大事,夏华也是,他正式迎娶了秦良玉为他的第二位正妻,拖到现在,他再不娶秦良玉就太对不起人家了。身为驸马,再娶一位正妻,古往今来恐怕也就夏华一个,这既是万历帝当初答应他的事也万历帝给他的奖励。夏华在宁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