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公,您怎么来了?”金泉城里,夏华很惊奇地看着一脸风尘仆仆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随着明高联军战线不断向前推移,联军的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也迁移到了金泉城。
陈矩笑呵呵地道:“承蒙皇上圣恩,把咱家派到高丽前线来亲眼目睹我大明王师的虎威,瞧瞧我大明王师的丰功伟绩,夏大人请放心,咱家只是随便看看,别无他意。”
别无他意才怪呢,夏华心里暗想,陈矩可是位高权重的大太监,万历帝把他派到高丽肯定是有什么用意的。
“对了,”陈矩随即问道,“夏大人,那倭酋丰臣秀吉还没派来求和使臣吗?”
一听这话,夏华顿时明白万历帝把陈矩派过来的用意了。
打完高丽战争打倭国本土,这是万历帝和夏华制定好的国策,但目前还没有对外公布,因为时机还不成熟,反对者肯定一大堆,与其磨磨蹭蹭地扯皮,不如到时候把生米煮成熟饭。眼下,高丽战争就要打完了,对倭下一步策略十分重要,对马岛之战结束后,万历帝预测到丰臣秀吉在得知这个巨大变故后肯定会派人过来求和,所以,他无需等下面人的报告,直接就把陈矩派过来专门等着。当然,负责对倭谈判的人还是夏华,陈矩代表万历帝过来“旁听”。
“公公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夏华笑道,“我刚接到报告,丰臣秀吉使臣前田利家已经来了,被我军水师战船从高丽海峡中送到高丽,这会儿就在半路上,估计明天就到金泉城了。”
“哦,是吗?”陈矩也笑道,“那咱家来得确实巧啊!”
夏华对陈矩很有好感,因为这位陈公公是位一心为公的“好太监”,他“旁听”夏华和前田利家谈判,事后只会把谈判过程一五一十地如实汇报给万历帝,既不会美化也不会歪曲,更不会找借口跟夏华索要好处,夏华主动给他钱他都不会要,他就这么正直。
“对马岛水陆大捷传来,”两人入座后一边喝茶一边闲聊,陈矩很感慨地道,“朝中的大人们欢声一片,都高兴坏了,因为这么一来,高丽战争就彻底地尘埃落定了,不知夏大人对接下来的局势有何看法?”
陈矩的问题耐人寻味,他长期侍奉在万历帝左右,肯定知道万历帝内心一些真实想法。
夏华呵呵一笑:“高丽战争是结束了,但东洋还没真正地平定呢!”
陈矩很诚恳地道:“还请夏大人赐教。”
夏华脸上笑意慢慢地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重的阴沉、冷峻、庄严,还带着某种涌动着但被克制着的强烈情绪:“东洋三国——高丽、琉球、倭国,高丽和琉球都对我大明忠诚无比且被我大明严密控制,唯独倭国狼子野心且不受到我大明控制。倭国跟高丽、琉球、安南等我华夏周边国家一样,自古以来深受我华夏文明熏陶,从唐朝开始,倭人派出了大批遣唐使来我华夏,如饥似渴地学习我华夏的先进文明知识,在唐朝之前,倭国是什么鬼地方?一个没有文字、人都没有姓名的蛮荒小邦,一处极其落后、极其愚昧、极其闭塞的化外之地,他们的语言文字、礼仪教育、道德规范、建筑服饰、社会制度、艺术科学…哪一样不是来自我华夏文明的熏陶?他们现在用的倭语里充满了我华夏人发明的汉字。可以说,倭国的文字、文化、文明无不源于我华夏,没有我华夏,倭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我华夏对倭国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可倭国却是怎么回报我华夏的?
看看这场战争吧,看看此时的倭国吧,丰臣秀吉那厮统一了倭国,他的下一步居然是先发兵高丽再进军大明!这帮倭人居然打算攻打我华夏、吞并我华夏!这是什么?这是不折不扣的卑鄙无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倭人们从我华夏得到了不计其数的好处,但他们的脑子里却根本就没有对我华夏的感激感恩!他们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国家是神佑之国,他们从我华夏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从古至今,倭国始终不愿意臣服于我华夏,甚至还想反咬我华夏!倭人就像一头恶狼,受了伤,被人救了,但它伤好后却想要把人吃掉!
诚然,通过这场高丽战争,我大明狠狠地重创了倭国,保守估计,倭人百年之内绝无胆量再次觊觎我华夏神州,可百年之后呢?谁能保证倭人会一直老实下去?倭国现在已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以后就不会再出了吗?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除恶,就必须务尽!斩草,就必须除根!倭国既是我华夏的卧榻之患,绝不能再给倭人们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彻底铲除倭国对我华夏造成的祸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眼下,正是一个大好机会!”
夏华越说越情绪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