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陈璘的事,夏华去了庆尚道东南沿海前线,见到了军职相当于副督帅的李化龙。李如松没去前线,而是去了汉城,他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主持、指导高丽军扩军整顿练兵备战。高丽战场上已无大战,被明军围困在庆尚道东南沿海的倭军已是秋后的蚂蚱,靠李化龙绰绰有余,李如松不需要也去前线。
不久前还被倭军占领、现已被明高联军收复的泗川城内,夏华笑呵呵地向李化龙行了一礼:“于田公。”——李化龙字于田。
李化龙爽然一笑:“公玉啊,我们就快要赢了。”
夏华喜道:“是吗?”
“当然。”李化龙指向倭军占领区,长声笑道,“我军都不需要动手,倭军已自相残杀起来了,狗咬狗,哈哈哈…”
黑田家、毛利家等人偷偷脱身逃跑后,倭军上下为之炸开了锅,小西行长、岛津义弘、长宗我部元亲、蜂须贺家政、德川秀忠、石田三成等人气炸了肺,他们和他们部下的将兵们对黑田家、毛利家等人深恶痛绝,个个破口大骂。说起来,黑田家、毛利家等人也没做伤害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人的事,只是“不讲义气”地单独逃跑了而已,但这种行为确实非常招人恨。可设想这么一个情况,张三和李四同坐的船就要沉了,两人都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偏偏李四发现了一个救生圈,他没告诉张三,告诉也没用,就一个救生圈,只能让一人活命,他悄悄地用救生圈游走了,张三发现后,能不恨李四?其实对张三来说,他的命运并未发生变化,原本要淹死了,现在还是要淹死了,李四没救他也没害他,但他就是对李四恨之入骨。
没办法,这就是人的本性,在快死时会希望身边人跟自己一起死,如果身边人逃生了,自己就会极度心理不平衡。
黑田家、毛利家等人跑了,但他们的部队还在原地并且因为群“龙”无首和得知自己被抛弃而陷入失序、混乱、慌张、震惊、悲愤、怨恨、绝望等情绪中,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是无从谈起。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人的部队趁机攻击抢掠黑田家、毛利家等人的部队,一为泄愤泄恨报复,二为夺走对方的粮食物资等。在这个时候,粮食对倭军来说,太金贵了,粮食越多,坚持时间就越长。为争夺粮食,分裂为两个阵营的倭军互相大打出手,起初只是动拳脚、动棍棒,很快就动起了刀枪,事件性质也从大规模的肢体冲突变成了大规模的武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倭军哪里还顾得上跟明高联军作战,放弃了一半多的占领区,包括泗川、顺天等城市,进一步地退缩到釜山、蔚山等寥寥可数的几座城市和临近的一些倭城里,明高联军兵不血刃地收复了泗川、顺天等沦陷区,然后津津有味地坐观欣赏自相残杀的倭军。
釜山、蔚山的倭军占领区内,处处刀光剑影和腥风血雨,两个阵营的倭军完全抛弃了本国同胞之情,就跟与明高联军作战时一样攻杀着对方,歇斯底里的倭语吼叫呼喊声、怒火中烧的咒骂声、凄厉悲号的哭嚎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哀嚎声、兵器和兵器撞击时的金属颤音、利刃破开人体血肉的闷响声、响亮刺耳的火枪射击声…震耳欲聋、没完没了、日夜持续不停,杀红眼的倭兵们犹如仇人相见般拼个你死我活、血溅三尺,被本国同胞杀死的倭兵尸横遍野。
双方这么恶斗起来,黑田家、毛利家等人的部队自然不是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人的部队的对手,被杀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防线外是虎视眈眈的明高联军,防线内则是同样想要自己命的本国同胞,投降也没活路,因为对方留着他们没用,既增加吃饭的嘴巴也留着不放心。成千上万的黑田家、毛利家等人的部下军士被杀、因为被夺走粮食而饿死、在精神崩溃的绝望中自杀、在对明高联军发起的自杀性进攻中被杀,也有想要用小船或漂浮物幻想能够渡海回到倭国,结果死在了海上。
倭军虽然深陷绝境,但主动向明高联军投降的非常少,因为这年头不存在国际通用的投降方式和战俘条款,明高联军对倭军也从来不搞什么“优待俘虏”,都是一刀宰了,然后提着倭军首级跟上级换赏钱。至于倭军的“宁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倒是一个次要的因素,这年头的倭人还没有三百多年后那么死硬,武士道精神也只适用于武士,基层的足轻小兵们没几个具有武士道精神,也不想想,倭军足轻都是身份低下的农夫,上战场本来就是消耗品,待遇远不如武士、武将们,有好事也轮不到他们,指望他们铁骨铮铮、宁死不降?开玩笑呢。
“于田公,我觉得我们可以招降那些走投无路的倭兵。”夏华向李化龙提议道。
“招降?”李化龙诧异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