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获的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最终失魂落魄地离开了,他们别说去燕京见到万历帝,连夏华这一关都没过得去,夏华代表万历帝给丰臣秀吉的回复是:四项条件,一个字都不变。
这场谈判很短,因为明国跟倭国没什么好谈的,别说驻兵权了,就连上贡赔款的金额都没得讨价还价的余地。既占尽上风,就要强硬。
丰臣秀吉要是老实就范,固然是最好,明国接下来将会温水煮青蛙地肢解倭国、榨干倭国,丰臣秀吉要是冥顽不灵,也无所谓,明军将会大举渡海踏上倭国本土,发动灭倭之战。
为发动倭国本土之战,明军在结束高丽战争后已马不停蹄、按部就班地展开了各方面战备,兵马、资金、粮草物资、车船、兵器军械、盔甲装备、弹药、情报信息、部队的训练整合、间谍活动、兵营军港的建设、交通道路和后勤运输补给线的建设…方方面面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攻取一座城堡、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别的,是内应。所谓“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突破的”,同理,拿下一个国家也要以此为上策。
通过提前长远布局和苦心经营的运作,夏华已经成功地在倭国内部拉拢了一批实力派人物,他们将会成为明军进攻倭国本土时的内应、带路党、“二鬼子”,用后世的说法,可以称呼他们为“倭奸”或“和奸”。——倭人属于和族,这个民族称谓在约千年前已经出现了,当时的倭人知道华夏人称呼他们的“倭”字并不是什么好字眼,所以取了“和”字进行代替,引用的是华夏儒家经典《论语》里的“礼之用,和为贵”。
被阴阳院持续不断地送到夏华面前的倭国各方面的情报资料可以堆满整个房间,在这其中,夏华重点关注的还是倭国的大名们,这些人手握实权,才有资格成为被他利用的棋子。
大名,即倭国的诸侯、军阀、一方领主。大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德川幕府时代,领地俸禄超过一万石就跻身大名行列了,通常以“十万石”为分界线,领地俸禄超过十万石才算大名,因为有了十万石的领地俸禄,就能组建约三千人的武装力量,一万石实在太少了。比如石田三成,他是深受丰臣秀吉信任和器重的重臣,但他此时的石高也不过四万,谈不上大名,历史上他在发动关原之战时,石高已增至约二十万,但也只德川家康的十分之一不到。
倭国内战了一百多年,大名层出不穷,不断有大名崛起,又不断有大名被灭掉,比如当年威风八面的武田信玄,在他死后,武田家迅速衰败,被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联手灭掉了,如今已烟消云散,像武田家这样的倭国大名数不胜数,可谓浪花淘尽英雄。单说近年来倭国大名的兴衰变迁,眼下,倭国共有大大小小的大名大约百人,但大部分实力弱小,多为强大大名的附属,真正能入夏华眼的“有实力的大名”也就二十来个。
倭国之主丰臣秀吉自然是倭国最强大的大名,倭国全国石高两千两百多万,他独占了八百万,跟他的老主公织田信长一个级别,对比其他大名,他拥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严格意义上讲,丰臣秀吉的八百万石是整个丰臣家的,还包括丰臣秀次等人的领地。
倭国老-二自然是千年老乌龟、老狐狸德川家康,二百五十万石;
接下来的老三、老四、老五…的石高都低于二百万这个数字,就连当年威风八面的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石高也不过都是一百二十万左右,除了德川家康,石高超过二百万的大名以前有过,比如北条氏,但被灭了,还有岛津家,曾差点儿统一九州岛、占据九州地方绝大部分地区的岛津家的石高一度达到二百四十万,跟此时的德川家康一个级别,结果却被丰臣秀吉搅和了,九“国”地盘被吐出七个,只剩老家两个,石高锐减到现在的五六十万,可想而知,岛津家人内心深处对丰臣秀吉岂能不怨恨?
排在德川家康后的老三是毛利辉元,约一百二十万石,但是,毛利辉元的实力不等于整个毛利家的实力。毛利辉元是毛利元就的大儿子的大儿子,是毛利家的嫡孙,所以掌控着毛利氏本家,同时,毛利元就的二儿子吉川元春、三儿子小早川隆景等人都在本家外建立了毛利氏分支势力,比如小早川隆景,他就在毛利家外单独拥有约三十万石的领地俸禄,如果把分支势力也都算进来,毛利家的整体实力是接近二百万石的;
毛利辉元之后是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此三人一个级别,都是八九十万石,接近但不足百万石;
再接下来就是岛津家、宇喜多秀家、东北地方的伊达政宗、也在关东地方的佐竹义重,此四人一个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