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520节 论功行赏(2)

第520节 论功行赏(2)

不参加攻打倭国本土的战争不代表李如松要解甲归田了,恰恰相反,他可是万历帝的心腹爱将、国家柱石,怎么可能让他这么早就去养老?作为大明朝的一把尖刀,李如松转入京营是无用武之地的,那纯属浪费人才,既不能继续参加明倭战争又不留京任职,那李如松只有一个稳妥的安排: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李家的根基在哪里?辽东。

辽东本被李家独据掌控,堪称李氏家族的分封领地,偏偏被夏华横插一脚,海西女真完全投靠了他,建州女真的二-把手舒尔哈齐把建州女真一分为二并也完全投靠了他,虽然夏华也给李家带来了诸多重大利益,但他的这些行为对李家在辽东的利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夏华无意跟李家作对,他招揽海西女真和舒尔哈齐都是为了华夏的国家利益——面对这个局面,居于京中养老、看似不问世事实则幕后统领李家的李成梁岂能继续老神在在?他必然想要巩固和增强李家在辽东的影响力,因为他本人很难重新出山重回辽东亲自主事,所以,他把要能力有能力、要实力有实力、要资历有资历的大儿子李如松安排回辽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么做也正符合“李如松已升无可升、封无可封,必须从前线退下来”的官场规则。

毫无疑问,在万历帝和朝中大臣们商议如何加封李如松这件事上,李成梁肯定进行了一番运作。

对万历帝而言,李家的这个意愿同样正合他的志向。原先历史上,万历帝一心混日子,在治国理政上以“维-稳”为宗旨,不想干大事,只想维持现状稳定,包括辽东,只需稳定,所以,李家父子不宜连任,所以,李如松从高丽战场上凯旋回国后坐了几年的冷板凳,如今,万历帝雄心勃勃,想要开疆拓土干大事,李家想回辽东对关外、塞外展开积极开拓,这正合他的脾胃。这就好像一场竞赛,李家在辽东,夏华在东洋,双方一起铆足全力为万历帝开疆拓土,谁给万历帝挣的多谁受宠。对这种部下臣子们互相较劲的事,皇帝自然是乐在心里的。

历史上在万历二十五年才担任辽东总兵的李如松现在顺水推舟,提前上任,可谓顺理成章,全称“征虏前将军提督镇守辽东总兵官”,辽东总兵挂征虏前将军印,地位是很高的,而且是实权官职,提督衔是万历帝给他的恩赐,以示他在九边总兵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恩宠有加,绝无亏待。万历帝这么做肯定有言官大臣反对,但万历帝对嘉奖、提拔、保护他信任的人向来是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再反对也没用。

广宁伯,是李如松被封的爵位。李如松封爵这事比给他升官还难办,因为他爹李成梁就是伯爵宁远伯,一步封侯当然有理,但又没道理,一门两伯一般只见于外戚,一门两侯伯就真是逆天了,文官集团多少会有芥蒂,所以,历史上的李如松委屈巴巴,战死殉国后才被追封他爹的宁远伯爵位,如今能被封为伯爵是真的很不错了,万历帝在这事上是真的尽力了。为表示对辽东李家的恩宠,万历帝封李如松为广宁伯,世袭、岁禄一千五百石、予丹书铁券,低爵位而高秩比,冠绝诸将文官之首,算是万历帝给他的补偿。广宁在哪?在辽东,广宁卫是辽东的战略要点之一,如果说西平堡是辽西的大门,那广宁卫就是大凌河前最重要的屏障,历史上广宁失守后明军在宁远以东无险可守。

李如松还得到“太子太保”这个头衔,这也是一种荣誉头衔,从一品,跟宋应昌被授正二品的“太子少师”一个道理。即便依照原先的历史,李如松被加封太子太保也不无不可。至于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君不闻当年于谦推托官职最后不得不接受少保的事?“少保”要留着李如松开边有功再予加封。与之类似,不能小看散阶、勋官,明朝对这些荣誉称号的发放向来是很吝啬的,越往上越抠门,原因懂的人都懂,特别是武散阶,《明史》很难见到高品级的武散阶,文散阶同理,都是给德高望重的老臣元勋受阶,或给死人发授,或给少如凤毛麟角的少民高层。万历帝非常宠信李如松,岂能不加封他一个?

主将李如松之后,便是副主将李化龙了。

李化龙是半路参加高丽战争的,虽然出场时间晚,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三号人物,夏华现在猜到了,万历帝或别人安排李化龙半路去高丽参战,就是为了在下一步的攻打倭国本土之战中接替已不方便继续参战的李如松,提前让李化龙去,是为了让他好好地熟悉战况敌情。

李化龙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理备倭军务期间,高丽战场上已不怎么爆发大型战役了,对马岛海战和奇袭夺取对马岛的功劳也基本上没他的,但在战争末期,明高联军把倭军全面挤压在庆尚道海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