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闲着,反而让鬼子火力占先。
想一想,还有几十门150mm迫击炮,可以让成立一个独立团成立一个150mm迫击炮大队和150mm榴弹炮大队。
对于其他规格的炮,等待把这些炮兵都装备好后再说吧!
过了半小时,刘浩看着手中的炮兵名单,独立团东北部几个小队,基本上没有炮兵,基林和常春竟然有一个团的75炮兵的士兵和不止一个团的迫击炮兵,直瞄火炮的战士也将尽一个团。
“通讯员”
“发报”
“是”
“通知基林培训十个迫击炮大队、十个直瞄炮大队和五个75野炮大队。在新安培训十个迫击炮大队、十个37直射炮大队,五个75野战炮大队。所有炮兵平均分配到两处集结教学。人员分别根据两个大队情况重新编组,相对有文化的人组成炮兵。总体有司令部**协调,明天必须到位,刘虎大队上报需要的武器装备数量,派人从独立团领取。”
得到通知的各单位又是忙不迭地准备。海安炮兵联队队部被消灭后,在隔了两天的夜里,被独立团第一中队的两个小队配合海安独立大队消灭了两个炮兵大队,缴获了三十六门75野战炮。本来想组建一个炮兵团,无奈没有炮兵,时源搜了总部和独立团的所有炮兵,才找到五十名对应的炮兵,现在正在训练两个独立炮兵大队,根据总部的统一安排,两个独立大队将炮挂上车,带齐所有的辅助设备准备向新安集中。但还是没有快过独立团,独立团安排十个大队的75野炮都在海安训练,让他们寻找训练场地和保证生活供应。
刘虎的75炮训练直接安排在基林,那里有25门75野炮,准备将常春的18门75野炮也送过去一起训练。迫击炮十个大队也准备在基林建立学习基地,直瞄火炮准备在常春一个密营进行训练,人员他准备主要从基础较好的的基林和常春各选择三个大队,这样,两个地方就可以消化两万七千人。其他根据各大队报上来的人员情况分别进行安排。让其他小队来学习的人员从独立团直接领火炮直接到基林报道。
这一次是大手笔,炮兵就消化人员15万人。还有桦甸的高射炮大队,独立团的150mm重迫击炮大队和150mm榴弹炮大队。
所有独立大队设立机枪中队和92步炮中队,武器不够的向总部申请。
虽然总部要求县级独立大队定员三千人,但挡不住发展势头,在满足武器装备和物资储备的基础上,一个县可以发展到四万抗日军,但这些兵员很少有使用枪支经验,这样直接学习炮兵反而接受的要快。
最后李冬突发奇想,独立大队定为独立支队定员两万人,设五个独立大队,一个特战大队,一个炮兵大队,一个运输大队,一个工兵大队。独立大队设步兵中队六个,机枪中队、步炮中队、工兵中队、警卫中队。剩下的人员以区域来确定,亦工亦军,相当于民兵,在完成整训后边生产边练军。
刘浩经过各小队总结,和总部研究沟通。各县的独立大队选定为六至八千人,设一个特战大队、六个步兵中队、一个工兵中队、一个救护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步炮中队、一个运输中队。步兵中队六个小队,每小队120人。中队部五十人,小队部五人。其他中队在一百到三百自定。
其他人员一律为亦工亦军人员,作为游击队的主要人员。
新安和基林定为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时源,副司令员李冬,下辖原来发展的根据地;第二纵队司令员刘虎,副司令员王大力;下辖原来总部特战队发展的根据地。
独立团原来的三个营扩编为三个团,人员由一纵自行调配,每团编制六千人,设特种营和六个步兵营,另设工兵、炮兵、机枪和运输营,特种营含保卫、侦察、通讯及后勤。人员编制上报一纵和总部。原独立团的独立大队作为海安独立大队,扩编至正常六千以上编制;独立团的第二大队为清原独立大队,人员编制六千人,人员一纵调配。
总部独立大队和一团合并,成立基地独立大队,编制六千人至一万人,人员从二纵调配,大队长由李雷担任。
第一纵队特战队训练大队长由王彪接任,特战队员两万人,适时向黑江拓展;
徐磊任零号基地司令,管辖桦甸、磐石、辉南和蒙江四个地方独立大队,一个特种兵大队,一个高射炮大队,五个步兵大队,一个运输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