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特战雷霆 > 第三百三十四章 炎黄统一的曙光

第三百三十四章 炎黄统一的曙光

来了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家庭人口,刘浩不得不将新工厂建设在基林、常春和合而宾这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地方。

电力的供应,在抚顺的大电厂落成后,又继续在基林以东的产煤区继续建设大型发电厂,满足基林、常春和合而宾工厂的需要。

大庆的炼油厂在大庆打出油井后进行了正常生产,但油井的产出远远满足不了炼油厂的需要,这时候,刘浩已经安排矿业部将石油管道通到了安东的港口,因为,他根本没有准备大量开采自己国家的石油,石油采一点少一点。他的计划就是从国外采购,将地下的资源留给未来的子孙后代。莎国和炎黄自治区的结盟,让刘浩的计划得以实施,不断往返的石油运输船,将源源不断的中冬石油通过石油管道输送到大庆的炼油厂,在安东的石油码头建设的炼油厂也同步开始炼油,并将汽油和柴油输送到自治区和国府的其他地方。

大庆的油井只是保持刚开始的几口油井,大量的油井工人开到中冬进行油田开采。

农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浩将黑龙江的黑土地作为试验区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一千五百万亩的大豆都已经播种下去;一千万亩棉花也开始育苗。

刘启功有幸被自治区任命为农业部部长,他完全贯彻了开始自卫军就制定的农业政策,让农村的各项工作稳定开展。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非常高,减半的农业税和安定的生活环境,让她们不为安全和生活而焦虑,原来在根据地实行的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旭日开垦团被驱逐后,大量的土地回到农民手里,对不适合机械化开垦的土地,农民自己开垦免收三年的农业税。

人参、蘑菇、木耳及各种东北特产的中草药,作为经济作物得到了大量种植,经济部出口到各个炎黄贸易城的产品,很多都是东北的农产品。

自治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南方组织的轰轰烈烈的土改政策,动摇了国府的统治,原来被江浙财团支持的国府,在江浙很多资本家和地主一个个流失后,仅靠四大家族已经支撑不起庞大的军事和行政开支,特别是国府区存在的租界,让广大爱国学生义愤填膺。

尚海的大学生开始上街**,她们打出要和平不要内战,要统一不要分裂,要集权不要专权,要**不要专制,要平等、要法治、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上街**。**迅速演变成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

面对蒸蒸日上的炎黄自治区的发展,自治区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自治区百姓的幸福指数迅速增长,原来尚海及国府各个城市引以为傲的工人们还受着资本家的剥削;他们也走上街头,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要和平、要取消一切列强强加在炎黄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的声势浩大的**活动。

出动的警察不仅没有**工人学生而且也参与到**之中。

蒋委长一直关注着自治区的发展,看到现在国府已经日落西山,如果不改弦更张,估计不要南方组织动手,自己的军队就会将国府推翻。

其实他也是有大志的人,他也想炎黄强大,也想消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诸多列强是他的依靠,一旦失去这些依靠,他将一无所有。现在的一切都依靠四大家族、很多财阀和国际上几个强国的支持,让他不得不走上这样的道路。

面对百姓的呼声,刘浩向穆本志面授机宜,要他写一份讨论稿,题目就是要统一还是要分裂。并将这篇文章在自治区发行的报纸上刊载,同时电台也同步向外播出。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统一是大势所趋,**、民生、法制、平等是人心所向。分裂无非就是多几个当家的领导,百姓增加负担,没有任何好处。统一可以资源互通,平衡各地差距,分裂只能加大地区差异,成为单一的资源国。

国府的军统和中统瞒着蒋委长对自治区搞了几次行动均铩羽而归,吓得再也不敢到自治区活动。

东北军的灵魂人物因身体不好出国疗养,蒋委长将几个军调往南方“安内”,当听到缴枪不杀的喊声时,都主动将武器弹药丢出。投降的东北军都被南方组织输送到印西国岛和马来发展,同时,这些人联系了在自治区的家庭,家庭成员都迁往尼国省和马来省。

得到消息的东北军都整营整连地向自治区防区投诚,时源根据刘浩的指示,都将他们分别向东南地的几个省分流,家庭愿意跟随的,都迁往东南地,并保证一年内没有生活着落的给予生活补助,但勤劳的东北人基本上两三个月都能自理,甚至很多原来在自治区条件很好的,根本不需要自治区照顾,到了那里直接开店铺、建工厂和搞农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