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说:“流浪猫真是太可怜了,这么冷也没有家可以回。”
爸爸说:“确实,比起家里养的宠物来,这些在外面流浪的动物确实很可怜,要自己找食物,到了冬天只能靠自己的皮毛御寒。”
我说:“大虎子就很‘幸福’,天天都有肉吃,睡觉还有自己的垫子,有时候姥爷还给它盖被单呢!”
可是爸爸接下来说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爸爸说:
“大虎子虽然不用发愁吃喝、不用担心天气,但是它作为宠物却不如流浪的动物那么‘自由’,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更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想了想,觉得爸爸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以前还真的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不过我还是想坚持自己的看法:“可是大虎子每天跟姥爷在一起都很开心呀,我觉得它就是‘很幸福’。”
爸爸没再反驳我的观点,而是“反问”我:
“那你觉得是“没有自由”但是‘温饱无忧’更幸福,还是要“努力生存”但是“自由自在”更幸福?”
这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这道题太难,我想不明白。
而且恐怕它也没有一个可以被所有人“公认”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会完全相同吧!
我干脆不去想这个关于“幸福不幸福”的问题了,让那些宠物们和流浪动物们各自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吧!
--------------------
第2709天(2018年12月11日,星期二)——科学小故事
晚上妈妈回到家,我“一反常态”地没有“欢天喜地”地“扑”过去跟妈妈亲热。
而是默默地走到妈妈身边,轻声细语地跟妈妈说:“妈妈,那个事儿我没干……”
我突然间这么“腼腆”的举动,让妈妈有一种隐隐的“不祥预感”,觉得我八成是“干了什么坏事儿了”。
妈妈赶紧用急切的语气问我:“啊?怎么了?什么事儿没干?”
我说话的“音量”越来越低:“就是那个‘科学小故事’,我没讲……”
嗨!原来是这个事儿呀!
妈妈还以为怎么了呢!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各自准备一个“科学小故事”,今天上课的时候讲给大家听。
既能锻炼自己的叙述和表达能力,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
这是一项正式的作业,可是我回家以后却对这个事情并不“上心”。
爷爷帮我找了个“鲁班造锯”的故事,我也不好好练习怎么讲。
因为我说了——“班里那么多同学呢,一节课的时间根本就不够每人讲一个故事,到时候不一定能轮得上我讲呢!”
晚上爸爸妈妈回家以后,纷纷对我这种“侥幸心理”和“消极态度”提出了“严厉地”批评。
他们让我“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尤其是这种能“展示自己”的机会。
然后妈妈还专门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给我“指导”了一下讲故事的技巧,爸爸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我经过反复练习终于通过了爸爸妈妈的“考核”。
最后妈妈给我提了要求:“明天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争取讲这个故事的机会哟,你都准备得这么好了,不上去讲就可惜了!”
妈妈对我的“期望”很高,可我却还是没什么“热情”,妈妈说了两遍我才“机械”地点了点头。
果然,今晚我就告诉妈妈“那个事儿没干”。
妈妈问我:“怎么回事儿啊?真没轮着你讲呀?”
我摇摇头:“不是轮着讲的……”
妈妈又问:“那是老师点名儿讲的?老师没点着你?”
我又摇摇头:“也不是点名儿讲的,老师让自己举手……”
这下妈妈才“恍然大悟”:“哦!是你自己没举手呀?!”
我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妈妈颇觉得有些可惜:“唉,你准备得那么好还不讲,结果就这么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啊!”
爸爸说他上学的时候,每次班里有让大家讲故事的活动,爸爸从来都是主动举手去展示自己,就算是讲得不好,至少让自己得到了很多在众人面前讲话的锻炼机会。
爸爸现在“口才”那么好都是当初打下的基础。
妈妈也是一样,她说她从小就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