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天气一天冷过一天。
阴雨连绵,寒气逼人。
从山脚下的手推车来来回回,总算是将棉被和大批厚实成衣运回庄内,赶紧入了库。
不止是衣装,还有米面等物。
令人高兴的是还有一车车成品木炭。
见到木炭的那一刻,不少族人眼中泛起了泪花。
往年哪次过冬不是人挤人扛过去,年轻人还好,上了年纪挨过一年算一年。
这次拉回来物资中有新一批的火药和铅弹,足以弥补秋日大练兵之用,好不夸张的说,此次物资足以让赵家庄经历两场大战。
事关生存,每日的打卡赵彦可是一天都没忘记过。
老族长对此早已见惯不怪,和负责仓库的族人对过账簿,心满意足地来找赵彦。
如今登州城里的生意正常运转,赵家庄宛如世外桃源。
“族长,登州附近应该有不少铁矿,最好能安排一些流民进行挖矿,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满足我们的铁器需要。”
老族长抚摸胡须,陷入沉思。
经过几个月的储备和打造,他们这里的铁器还是不足。
明代采矿多是用铁镐,铁锥,铁斧和铁锤,矿工数量上不去,这样的速度根本满足不了他们打造精钢长矛所需。
还有就是接下来的农具,明年一开春,不少流民要在他们赵家庄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这一切,都跟冶铁有关。
“海盐目前每日能销几十斤,这还得躲着追查,不然销量哪会这么点。”
每次说起这个,老族长格外气愤。
明代军制,一个千户手下有六个百户,赵家寨是新加入的,自然与其他百户所在没有交情。
正是因为如此,受到不少排挤。
凡通往登州或其他城池之地,必有其他百户所设关卡。
赵彦听到老爷子的气话,不禁笑了笑。
若不是他们现在实力不够,储备有限,随时可以和这些人翻脸。
说起来,打铁还是得自身硬。
眼下的防御墙体通过征兆流民完成了一半,筑墙虽不高,胜在将村民们全部囊括其中。
赵家庄已经陆陆续续聚拢了千数来人,可是赵彦始终觉得不够。
再次分开让人藏好所装海盐,更叔出发去了登州。
老族长像是想到了什么,微微变了脸色。
“彦小子,照你规划的进度,是不是咱们有些慢了?”
都是自家人,赵彦也没客气,点了点头。
当初以为流民甚众,至少能划拉一堆人,能将赵家庄快速建设的有模有样。
乱世已至,没那么多时间去一点点准备发展。
想要让赵家一族崛起,称霸时机必须要赶个正巧。
明末流寇之所以多,是因为大臣们剿匪也需要个名正言顺,对于劫掠地方的小贼寇,大多都没人理会。
可是成了规模,有了气候,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就会有重兵围剿。
崇祯二年,陕西贼首高迎祥自号王,流窜秦、晋、豫、鄂四省,直到去年,这才让孙传庭捕诛。
同年,卢象升大败张献忠。
这时也是流寇最为低谷的时期,凡是冒头的一律都会成为朝廷的眼中钉。
不管如何,赵家庄的练兵速度没有慢。
赵彦向老族长拱了拱手。
“族长莫恼,我族上下齐心,必能安然无恙,只不过是我心急了。”
“以我一千精兵,何惧贼寇和鞑子。”
“至于朝廷,不过得等一等。想我族太祖爷爷开辟大宋,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尚且成事。”
十年不平,一鸣惊人。
老族长眼中精光一闪而逝。
赵氏族人不止会隐忍,还会伺机而动。
......
以往练兵,赵彦都放开手脚让几个队长自己去找思路。
直到近来其他诸事安排妥当,他才有空去看成果。
一大早,天色晦暗。
赵家庄靶场。
由三百人组成的火枪队,分别开始了三十步,四十步和五十步的常规训练。
这支一开始就被赵彦推崇的火枪队,由他的左右手赵瑞安负责。
而这些队员,也是经由族老们选拔出来的青壮。
光是看他们一静一动,肃穆而立,扛枪上肩等一系列动作,就知道精兵已成。
火器在明末不算是稀罕玩意。
先不说明成祖朱棣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