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随机摆摊,被朱元璋盯上了 > 第46章 空印案

第46章 空印案

第四十六章空印案

“到底是个年轻人,成天往那些烟花柳巷里钻。”朱元璋叹了口气,上次叶轩钻青楼一连十几天没有出摊,只希望这一次不要过于沉迷了。

“啧啧。”咂了咂嘴,嘴巴里似乎还有臭豆腐的香气。

然而刚刚挥手摒退毛骧不久,毛骧便有兴匆匆的走了进来。

“启禀皇上,锦衣卫来报,叶小哥今晚居然出摊了!”

朱元璋一怔,随即看了看天色:“哦,叶小哥晚上也出摊了!”

“千真万确,就在秦淮河畔!”

“好哇,朕也许久没有逛过秦淮河了。”

…………

秦淮河畔,华灯初上。

彼时,空印案余波不止,却又恰逢星变。

朱元璋下诏求访百姓进谏,宁海生员郑士利上书皇帝,劝阻朱元璋不该对空印案涉事官员过于严厉。

然而这一道奏疏惹得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有人幕后主使,妄图借一介生员之口文过饰非,简直是强词夺理!

于是乎,大方的赏了郑士利一个流放。

空印案本就是前朝就有的陋习,究其根本其实也是为了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是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府人所共知的一条潜规则。

但弊端就是弊端、陋习就是陋习。

若是人有空印之风,无疑是给不法官员提供了贪赃枉法的漏洞。

最重要的是,老朱认为官员不经请示,便妄用空印,乃是欺君罔上之行,哪还有轻饶的道理!

一时间从上到下,只要是经手文书者、署名其上者,是杀的杀、抓的抓,牵连数千人!

直到六年之后的洪武十五年,都还有因为空印案而被捕的。

在那个整个朝廷只有两万多编制的时期,受株连者超过一成,也就是每十个官员,就有一个因为空印案而身陷囹圄。

如此规模,不可谓不庞大。

然而朝堂之上,百官噤若寒蝉未有敢擅加议论者,但是在民间,尤其是以入朝为官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之中,对于此案讨论的热情可谓是居高不下。

毕竟老朱此举未免有些不近人情,让士子们开始怀疑,读书做官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人生选择。

就在刚才,几个一看就是喝高了的士子,一边跟叶轩买小笼包一边不忘称赞郑士利铁骨铮铮,乃是我辈读书人的楷模云云。

几人聊的高兴,干脆就在叶轩旁边扶着垂柳吃起了小笼包。

这一吃,即便是被酒精麻木掉的舌头,也品尝出了小笼包与众不同格外鲜美多汁的味道,当下狼吞虎咽扫荡一空。

想要再买,却发现身上带来的银两已经挥霍一空,几人也不走,干脆就蹲在叶轩身边,一边聊着时事,一边嗅着小笼包的香气。

也不知道是不是者几个士子给叶轩带来了好运,还是起到了破冰效应。

一钱银子一份的小笼包和烧饼,渐渐的也有人询价购买了。

其实倒也不奇怪,虽然应天府对秦淮两岸的宵禁政策相对宽松,但到底是还是实行着宵禁,一般穷苦百姓出行不便,只有那些知法且享有特权的阶级,能够凭借着特许通行。

二来时间渐渐晚了,依然流连秦淮河岸的,大多都是逛画舫的达官显贵或是家底富裕之人。

这些人有银子,又兼猎奇,只要有人开了好头,大多也不介意花点小钱尝尝鲜。而且叶轩的食物味道的确顶尖,三不五时卖出一份便又多了一个人形广告。

往往这人刚买走一份,过不多时便有拉上三五好友回来光顾。

慢慢的人传人,倒也生意兴隆起来。

叶轩这忙得不亦乐乎,身后几个喝高了的士子也争论到了激烈的时候,有人认为空印案朱元璋过于小题大做,寒了天下官员和士子的心,叫人不敢效忠朝廷。

也有人反对,言称此乃欺君罔上、徇私舞弊,罪有应得。

总之争论的那叫一个激烈,要不是因为都是读书人,多少还顾着点颜面,叶轩都怕他们在自己身后打起来。

其实整个空印案脉络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户部每年都要和地方衙门核对财政支出、钱粮赋税的收支情况。

地方省、府、县将本地账目汇总到各自的布政司衙门,连带押解上一年的钱粮税收送往户部核对入库。

当时大部分上缴朝廷的赋税还是以实物形式,譬如绢布、粮食等物。而全国各地的布政司离得远三四千里、离得近的也有一千多里地的距离。

放在后世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交通不便、盗匪横行、流民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