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蛆虫若是继续长大变成苍蝇,便称作大头金蝇”,陈逸说道:“如今天气转暖,在死亡二到四个小时……哦不,在一到二个时辰之内,苍蝇便会寻觅到尸体并在其上产卵。若是寒冷冬季,这个时间则是两天左右。”
“而由卵变蛆,则需要四到七个时辰。蛆虫破卵时的长度基本一致,长约一点七五毫米。冬季天寒,不会生长。反之,在夏季则是长得最快,每日三毫米;春秋季节稍缓,每日约一毫米。诸位请上前一观,如今这些瓷瓶里的蛆虫,究竟有多长?是否与我说的一致?”
话音一落,众人听得如云里雾里。
许久,叶淑怡才怯生生地问道:“师傅……千户大人,这‘毫米’二字……是何意?”
陈逸一拍脑门,才明白自己忘了换算单位,于是回道:“大概就是……嗯,取一尺,分三百三十份,一份即为一毫米。”
“竟……竟能如此精密?”
陈逸耐心解释道:“淑怡言之有理,是我疏忽了。这确实是太过于细微了点,所谓毫厘之间,便是此意。诸位且看,这些蛆虫,其长已约莫每日增长之量,正合夏日之速。”
丁老三闻言,凑近瓷瓶,眯起眼仔细打量,随后颇为“懂事”地捧哏道:“哎呀,果真是精妙至极!这般细微之处,竟能推算出如此精准之时间,大人真是神人也!”
王学岭在一旁,脸色阴晴不定,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附和道:“千户大人果然学识渊博,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及。只是,这死亡时间的推算,真能如此准确无误吗?”
陈逸转头直视王学岭,语气坚定地回答道:“学问之道,在于求真。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无误,但依据昆虫生长之规律,结合天时地利,误差自可控制在极小范围之内。王大人若是有疑,只需自取蛆虫回家,或是自备腐肉试验。仅需三五日,便能知道,一定与本官所述分毫不差。”
这些蛆虫极为细小,长度也就四毫米左右。起初叶淑怡也是靠着磨得极尖极细的镊子,才能将它们一一夹起来放入瓷瓶之中。
而正如陈逸所说,蛆虫破卵时的长度基本一致,长约一点七五毫米,这个是生物独有的DNA固定了的生长数据,不以人力或是外界环境为变化。
现在的蛆虫长度都在四毫米左右,至多不超过五毫米,按一天一毫米的生长速度,那它们的生命起点……应该就是在两天前。
加上苍蝇寻觅到尸体、产卵、破卵的时间,合计大约一天。那么就可以几乎很确定地下结论:李叔的死亡时间当然不会超过四天,也就是三天左右的样子。
如果按仵作所述,死亡时间是六七日的话,那现在这些蛆虫的长度就应该是七八毫米左右。然而陈逸看遍了五十个瓷瓶中的样本,却无一例外,没有哪一只达到了这个长度。
可惜现在的放大镜实在是太粗劣了,陈逸看得双眼发酸才勉强看了个清楚。
再加上自制的黄铜直尺刻度精度最多只能到毫米,如果有高倍数的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甚至还可以通过蛆虫体表的几丁质片层层数来加以佐证。
当陈逸把蛆虫长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说出来的时候,众人已经震惊得无言以对。
一众校尉闻言,皆是惊叹不已,叶淑怡更是眸中闪烁着敬佩之光,轻声言道:“大人之才,真乃鬼神莫测,以细微之处见真章,令人叹为观止。”
邱田这粗大汉子亦是满脸敬佩,拱手道:“大人此番推理,犹如拨云见日,让人豁然开朗。以往我等只知验尸断案,未曾想这小小蛆虫竟有如此大学问。”
王学岭面色复杂,勉强维持着表面的恭敬,道:“千户大人智慧超群,学识渊博,实乃我辈楷模。只是……”
“只是什么?”陈逸道:“王知县若有疑问,但提无妨。”
“若按大人所讲,这蝇蛆乃是由蝇产卵,由卵生蛆,由蛆化蛹,由蛹变蝇……”王学岭问道:“大人如何得知,这不是新生之蝇重新产卵而成?三四日一个轮回,那若是两代,岂不是正好六七日?”
陈逸猛地抬头,有些讶异地看向对方。
不是,还有点小瞧你了啊!
这番话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谁说第一代的苍蝇不能产下第二代的蛆虫,然后再变成第二代的苍蝇?
“王知县心思敏捷,本官佩服”,陈逸笑道:“但这是不可能的。”
“还请大人解惑。”
“因为在一具尸体上,一种蝇不可能出现第二代蝇的。”
“这……”王学岭显然不太服气,这不是强词夺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