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浩大工程,需要多大财力民力。
在加固洪泽湖高家堰中,历史功臣还真不少,首说大禹治水,从桐柏山的淮河源头,淮夷人高氏族聚居地,到老子山,三过家门而不入。
广陵郡太守陈登扞淮筑堰,从武家墩到西顺河加固堤防。明潘季驯为综合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问题,创建了洪泽湖水库。
并在高家堰迎浪坡,逐步落实了排桩防浪工程和包砌石防浪墙,从武家墩到蒋坝镇,逶迤百里长堤,皆用金木打桩,青条石垒坡。
用糯米和石灰作粘合剂,用蝴蝶形铸铁扣勾连,石工与坝身之间镶嵌砖石与三合土心墙。
还有靳辅大人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和“金、木、水、火、土”道家五行相配,建成减水坝,又叫滚水坝,水高则外溢自流。
还建有十一座石头堡,以观察水势;花数万两白银,铸了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生肖;
在大堤及周边建了十余处寺庙,镇水固防,祈祷神灵,伏望淮渎安澜,上苍护佐。
当然也派了巡汛兵几千,驻防大堤,保护堤防。然而在这十堡与十一堡之间却是常常溃堤。
其中还有故事是侯二用身躯堵决口,以身殉职;高氏家族用芦苇捆扎挡水,成了高氏芦苇坝的传说。
刘基在险工患段都叫工匠在石坡处刻上“慎防”二字,以注明重点防洪地段。
历史上治水,那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人定胜天的壮举,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凝结着无穷的智慧和汗水,积淀着历史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