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千多年以来,泻湖在江淮诸多支流注入的影响下,水质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因湖泊内泥沙淤积,又演变形成了今天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平原区。
里下河平原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下水位高,以湿生、沼生等水生植物居多。
早在距今六千年前后,里下河平原周边局部高地上,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原始农业生产。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四八四年,“秋,吴成邗,沟通江淮,以通粮道”。
从此,邗沟与淮沂、沐、泗等天然河道相通,交通促进了各地农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交换,经济技术的交流。
秦汉时代,江苏盐铁业相当发达,里下河平原沿海一带,利用海水煮盐为一大资源。
当时这里人口较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比较普遍,加之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物产丰饶,一派“鱼米之乡”景象。
虽历经隋、唐至北宋的沧桑变迁,这里仍然是人众物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公元一一二八年,宋朝和金国的封建统治者,听任黄河南徙,侵泗夺淮入海,从而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使里下河地区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有名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