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
夕阳的余晖从窗边坠落,整洁的室内争吵声不断。
“我认为这部《柔道场》应该拿最佳导演奖。”主席墨菲将名单往下一摁,态度十分拒绝。
“不,请您在下一言,不如选择安村栄美导演的这部电影,他完美得展现出一位优秀导演该有的一切。”
“但太过保守了!”墨菲提高声音,“我们是在选最佳导演,不是选最佳摄影。我的朋友,我承认他手下的镜头很美,但我需要的创新性,不是十几年来不改的老一套。”
“墨菲先生,您的话请恕我不能认同,他完美体现……”
“……”
两人吵得热火朝天,其他人看得面无表情。
雪莱拄着下巴,懒洋洋打个哈欠,“什么时候能下班?我开始困了。”
“别问我,问墨菲先生。自从政府的那群人离开后,主席便兴奋得不得了,连夜推翻拟定好的第一版名单。”
“可我记得那是一份假名单,是为了糊弄那群监督者的,没有必要推翻。”雪莱不懂。
另外一位英国女演员也不懂,无奈耸肩,“可能是为了那该死的仪式感啊,你知道的……贵族嘛。”
尽管很令人难以置信,拉曼.墨菲,确实是一位有头衔的英国贵族。
正常情况下,应该叫他子爵大人,不过墨菲非常嫌弃这小小的爵位,拒绝被人如此称呼。
雪莱用咏叹调的口吻道:“哦,我们的子爵大人也不容易,不光要面对气势汹汹的本地政府,更要面对东瀛本地协会的抗议,若非他抗压能力够强,恐怕早早便举白旗投降。”
“说句不太道德的话,”那位英国女演员调侃,“如果不是首映上意外的袭击,墨菲主席很难撑得下来。东方有句古语,人在房梁下,不得不低头。”
意外吗?雪莱也不这么看,他也没有傻到直接挑破,自从监听门之后,哪怕是在相对安全的室内环境,明星们也会将嘴巴紧紧闭住。
他转移话题:“看不出你还挺了解东方文化。”
英国女演员很骄傲:“看了观的电影后,特意跟华国粉丝们学的。”她顺带还分享个八卦,“有不少片商在跟《鬼子来了》剧组接触,他们非常希望能在本国公映。这类影片或许小众,但一定会引起较高的讨论度。”
“哈哈……东瀛的某些组织要气坏了,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黑历史被雪藏。”雪莱不客气地笑出声,“也亏得观,我才有机会了解下东亚曾发生过如此残忍的屠杀,我已经推荐粉丝们去看了,让大家多多了解这段历史。等法国上映,我再去宣传一波。”
绝大多数外国人对战争的认知来源于电影。
从上个世纪开始,各国包括好莱坞,致力于拍摄战后电影。
他们几乎是每隔三五年便要拿出一部电影,并且很多知名影片都会插入战争的剧情。
比如说《拯救大兵瑞恩》《坚不可摧》《辛德勒名单》《兵临城下》《美丽人生》……等一系列经典影片。
可以说,由于大量的战争影片洗脑,让西方观众对轴心国的恶行一清二楚,印象深刻。
然而纵观东亚,人们却在一致地避讳,让这本该大放异彩的本土题材蒙尘,也让很多外国人对这个看似谦逊的民族产生误会。
《鬼子来了》改变了这一切,它或许只是个开端,但绝不会是结束。
人们会因此产生好奇,也会进行对当年的历史进行还原。
到了那个时候,恶行便无法被三言两语,轻松遮盖。
英国女演员很赞同雪莱的话,分享条八卦给他,“听说有编剧打算乘此东风,也要创造类似的剧本,你要不要去试一试?奥斯卡可能会欣赏。”
“算了吧,”雪莱回首拒绝,“有观的珠玉在前,我不认为这些跟风者能成功。况且,在电影节结束后,我在四五年之内不会再来东瀛。”
英国女演员秒懂。
“我也该这么做了。”
在组委会为闭幕式做准备的时候,观南迎来一位老熟人。
酒店会议室。
阎良平,电影频道副主任,负责此次东京电影节的对外工作。
采访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鉴于他曾在戛纳采访过观南,一回生二回熟,他主动承包此次任务。
“观导,我知道您的习惯,今天是来给您打招呼,等明天颁奖典礼结束后,我再来正式采访。”
这是两人会面后,阎良平的第一句话。
一位副主任跑来,仅为打声招呼?这事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