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声调。
后来发现个大BUG。
东北或者整个北方的乡下都离不开炕。
“炕”一个听上去便非常淳朴、坐上去更是热腾腾的词。
当你想将其拍出日式独有的轻盈,事实会哐哐甩你两巴掌,并给你来段二人转—“正月里来是新年啊,大年初一头一回儿啊……”
万般无奈之下,观南只能放弃原本的打算,转去南方寻找木窗下的幽深光影。
事实证明,这决定不错。
取景样片很不错,尽管跟原片差距略大,却也仅是布景风格上的小插曲。
于是,在12月4号,《入殓师》正式开机。
作为每次拍摄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开机仪式又一次被摆上台面。
囿于本次拍摄题材很特别,李如一紧张兮兮。
不光依照惯例搞了油亮的烤乳猪,甚至还请当地的道长们做法。
观南:“……”
一个“反正不要钱,多少信一点”的我,该如何拯救花大钱砸道长来驱邪的你?
世纪大困惑。
热知识,真正会做法的道长其实有专门的科仪礼服,并且对行持的环境、整体科仪的结构、规范功能与表演特征各有指标。
论行持做科仪,人家可是专业人士。
这也导致本次开机仪式做得很大。
一群衣着华丽的正经道士,在拍摄场地开启仪式。
音乐舞蹈一个不漏,引得跑来寻找灵感的霍棠特别兴奋。
霍棠,非著名的知名作曲家,以此独有的多乐器混杂,中西方结合的作曲特点闻名圈内。
别看这介绍词挺浮夸,他本人也足够浮夸。
至少观南第一次见到跑来拍摄场地取材的作曲师。
在《入殓师》中不光剧情拍得好,背景乐也上大分。
不敢说这情况是否罕见,但在豆瓣上,影片的原声大碟评分居然比影片本体评分更高。
“……”
奇妙的知识点又增加了。
霍棠边观赏边介绍:“道教的音乐在科仪中起到情绪调控和情节表现的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渲染气氛,是使得旁观者‘看懂’法术的重要因素。”
提起音乐,他的话便止不住,“比如说在魔都地区要演奏《迎仙客》,还要用《寿赋》。道乐在科仪中的作用有专门的课题。”
通过他的介绍,观南也想起些内容。
“道教的科仪与戏剧有相似的特征。道教法术如抓妖捉鬼、腾云驾雾、甚至是考勘鬼神都在戏剧中有所表现,科仪也吸收过民间戏曲和曲艺的成分,某个特定地区的戏剧和科仪甚至有一致的相似性。”
“包括演员,哦不,道长们的表演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情,并且带有一定的仪式感。”观南来了兴趣,“道长们的表演功能和戏剧中相似,但又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它是对某一宗教信念的展现,是以各种操作手法演示法事行程,以期达成预定的宗教功能。”
为了证明所言不假,还指着科仪中的道长们仔细解释,“这个是要表现对仙圣的敬畏,这个要表现直视鬼怪的怒目,这个则是——呜呜呜……”
观南没有说完,直接被李如一捂嘴。
“哥,别说了!再说那些道长会把你一起弄上祭坛。”
他眼看道长们从泰然自若到细汗淋漓,眼神也从“你说你说,我们做我们的”到“留点面子,别当着祖师爷戳穿”。
不怕信众有文化,就怕信众太有文化。
究竟是人什么在研究道教的术法和科仪?!
等到一场科仪结束,道长们流了一身冷汗。
附近云来的清明道长前来告辞。
走之前,他还特意打量霍棠和观南。
前者是正常的面相,有才华、有脾气,控制不好会出点说道,不过很容易便可以解决。
观南的面前则很不一般,他的目光在观南眉宇间派回,忽然陷入某种不解。
这面相确实大富大贵,可中间却掺杂者森森鬼气,似乎是死者复生,但这末法时代怎么可能呢?
什么穿越、重生、转世,都是稚子之言。
那是何等珍贵之事,绝不会轻易出现!
清明道长抛开复杂的心绪,凭着剧组付出的高昂费用,给了段提醒。
“观先生有心做好事,却要小心被恶人盯上。有口不能辩的滋味很难受。”
观南谢过他的提醒,又多给了份挂钱。
接着,全当无事般,继续调动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