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上是群山的风景。
风雪之后,天空放晴。
画面的主题却是一片荒凉的土地。
镜头下摇。
一棵枯树,一间房子。
皑皑白雪在四周堆砌。
大山里的独户,略显凄凉。
门口摆着花圈表示这家人正在办丧事。
轻音乐奏响。
整体氛围更加忧伤。
小泉拓不舒服地动了下身体。
“好可怕的能力。”
这类简单却充满韵味的布景,一直是东瀛导演们追求的极致。
他忍不住回想《明日再来》中可否运用类似的技巧。
或许有,但总归不如这寥寥几笔表现得更加突出。
车在门口停下,告示牌的“祭奠”直接点明这是一场丧事。
然后,镜头给到室内的全景。
这一镜分好几层,空间感很棒,而且非常细致。
小泉拓仔细辨认,发现了不少人情世故。
有人坐在最前面流泪,明显是最伤心也是最亲近的人。
身后分左右两边。
左边的人捧着什么东西睡着。
后面还有背身喝酒聊天的老人,他们表现得非常习惯这个场合,像是帮忙操办的。
右边的都是亲人。
中间座位、略微靠前的人同样悲伤。
但坐姿相当别扭,侧坐把头扭过来看,感觉像是拒绝正视、却又忍不住扭头来看。
坐在他右边的人,也在看着逝者的方向,却没有太多的悲伤。
再后面一排没往前面看了,都互相聊着天,中间的年轻女孩还在笑。
小泉拓瞳孔地震,分析得脑子都要烧掉了。
“一个镜头却有那么多可以分析的地方,甚至从每个人的表现都能判断出大致的亲疏关系。过分真实的真实,过分可怕的能力。”
紧接着,有两个人进入画面,虽然没有人看到,但先向逝者鞠躬行礼。
这里有个群演移动,腾出了一定的位置。
并伴随着镜头下摇,一具尸体平躺在镜头前。
“仰拍接外反打俯拍……”终于碰到个可以分析明白的镜头,小泉拓咂摸着嘴,认认真真地思考,“要代入影片的主旨了,借由角色之口说出。这个镜头看得出年轻人是辅助者。”
两人上香祭拜,随着一声锣鼓响,正式开始工作。
摘下白布面巾,面前是一个年轻女孩清秀的面孔。
不知为何,一直安静的室内却在此刻嘈杂起来。
与此同时,放映厅内部也是一片惋惜声。
这是被特意安排过的剧情吗?
小泉拓又开始琢磨,“青春与死亡本该相对,一个美丽的年轻生命在不该逝去的年纪逝去,这件事情令人分外惋惜的事情。”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应该会非常共情,尽快地将观众代入到情节中的手段吗?”
镜头切换到全景,看到尸体的面孔,最前面的女人哭得更加伤心。
这是一位母亲。
而在她身后除了失魂落魄的男人,其他人位置全换了。
气氛竟奇异的轻松些。
“俯拍切骑轴仰拍,主角和配角被单独拎出来,营造了私密的聊天氛围。”
两人边工作边低声叙话,过程中给出了死亡原因,应该是烧炭自杀。
林大悟不理解,“明明是个美人。”
言外之意,为什么要自杀?
表现了他深深的惋惜。
这里又给了个特写,镜头放在两人交错的脸上。
在刚才的镜头中,一直是两人同侧,在工作中共同讨论。
现在一改方向,变成完全相反的两个朝向。
像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的重要建议。
“你要试试吗?”来自于配角的问话。
小泉拓愣怔,瞬间了悟。
这居然是主角第一次亲自上手给逝者送行。
怪不得要将这剧情放在开篇。
林大悟接手入殓工作。
“又是个仰拍近景,这框架的使用……背后的窗框构图带光,主人公却独立于窗框外,这跟观南在上部电影使用的手段又截然不同了。”
尽管不想承认,小泉拓也曾欣赏过《我不是药神》,很熟悉其中不断出现,甚至是反复使用的窗架取景结构。
那时候的框架构图用来表现主角的挣扎,这一刻的框架构图用来表现主角特殊的身份。
好似是另外一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