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聊一聊史可法,这个人的知名度在南明时期比南明皇帝在后世都高,不光明朝人捧着,清朝人也捧着。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
崇祯元年进士,最初是西安府的推官,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升到了佥都御史,后来加兵部右侍郎兼抚淮上诸军。
崇祯十六年升为为南京兵部尚书。
看史可法这个履历那是相当厉害,参加工作十六年就从一个科员升到了正部级领导,升职速度那是相当之快。
忘记说一点了,史可法的老师叫左光斗
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后,史可法是打算带着人去北京勤王的,结果手底下的将领都在看戏,没有人愿意去,半个月过去了,军队却始终未能能集结。
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以后,史可法痛哭流涕,对着柱子就开始撞,鲜血顺着额头就流了下来,紧接着北向跪拜痛哭,随后为崇祯发丧,打算率军北上死战。
史可法这个人是很有想法的,但是他手底下的人没有史可法的觉悟,在这些人看来,反正崇祯已经上吊了,再去救援意义已经不大了,还不如先在南京立了新君,再北上讨伐,史可法虽然不同意,可他手底下没有兵,只能无奈的返回了南京。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马士英当时是庐凤总督,而史可法是漕运总督,换句话说淮河的控制权就在这二人手中,他们支持谁谁就能当皇帝。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真的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马士英和史可法心中的皇位继承人不一样。
史可法最开始支持的并不是福王朱由崧,他比较倾向于潞王朱常淓。
从朱常淓的名字就能听出来,这个人和万历的儿子是一个辈分,所以是万历的侄子,按照辈分来说,他是朱由崧的叔叔。
这个人没啥特别之处,跟许多明朝王爷一样,是不能从事任何工作,天天在家躺着领工资,时不时在家搞点自已的小爱好。
只不过他的爱好很是高雅,是制琴。
没错,就是那种弹琴的那种琴,根据史书上来说,他制琴三千多张,制作的琴很是高端,被人称为“潞琴”,除了造琴之外,他还造铜器数千,放在现在都算是个手工高手。
史可法之所以支持朱常淓,并不是因为朱常淓有多好多优秀,而是因为朱由崧这个人的缺点实在是太明显,并且太多了。
多到让史可法都看不下去。
史可法并不是故意针对朱由崧,之前两个人压根就不认识,连面都没有见过,他之所以下这个判断,完全是因为二人相处了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这一点朱由崧也能看出来,所以在得不到史可法支持的情况下,他只能开始拉拢另一个核心人物,马士英。
只不过这个拉拢的方式就比较搞笑了了,堂堂一个天子,居然是用行贿的方法,以金钱来收买马士英。
明朝的官基本没有不贪污的,除了海瑞这种极品清官之外,所有人都贪,朱由崧给的这点钱,是绝对不会让马士英有什么太大感觉的。
他也绝不会因为这点钱就表态拥立朱由崧,拿不定主意的马士英找到了他的铁子阮大铖开始商量这件事情,阮大铖给出了一个建议,既然他拉拢你,你就让他拉拢,最后只要保证自已利益最大化就行了。
听了这个话的马士英开始打起来了自已的小算盘,从官职来讲,自已的领导就是史可法,可史可法是肯定不会同意支持朱由崧的。
既然史可法不同意,马士英就干脆直接将史可法给绕开了,直接找到了当时拥有兵权的几个将领,大家一致表示支持朱由崧。
这个事情史可法是不知道的,等到他知道的时候,朱由崧都已经登基了。
这种情况下,史可法即便不同意,也没有办法再反对了,毕竟木已成舟,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国号仍为大明,史称南明,年号为弘光。
首任内阁成员为五个人,分别是史可法、马士英、高弘图、姜曰广、王铎。
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出来,史可法在内阁就是排名第一,属于明面上的弘光第一大臣,而实际上的第一大臣则是排名第二的马士英。
清军进关还没多长时间呢,南明就又因为内斗吵了起来,吵架的原因还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阮大铖。
马士英进了内阁,自然要拉自已兄弟阮大铖一把,打算让他重新出山,这个举动让东林党人再度疯狂了起来,这些人以钱谦益为代表,说阮大铖曾经是阉党为由,咬死了这个事情。
反正就是一句话,反正你马士英怎么折腾就行,想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