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年,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起兵反清!
朱国治的死,也标志着吴三桂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回头的路,受到不少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觉得朱国治这个人是一个相当硬骨头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国治确实是一个大清的忠臣,却不是一个好官。
朱国治,字平寰,辽东抚顺人,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朱国治从一个贡生直接成为了知县,后当了大理寺卿。
顺治十六年,朱国治出任江苏巡抚,正式跨入封疆大吏的队列之中,只不过这个人的官声实在是不怎么样,属于贪得无厌类型,老百姓送了一个外号叫朱白地。
意思就是朱国治所到之处,全部都是一片白茫茫,什么也剩不下!
真正让朱国治出名的还不是因为他的贪,毕竟当官哪有不贪财的,所以贪污算是一个小事,江南奏销案和哭庙案才是让朱国治真正出名的事情。
我们先来说江南奏销案,说这个案子之前,为了让大家明白,我们先说清楚什么是奏销。
奏销,其实是古代的一个财政税收的概念,其中的一部分跟今天的报账有些相似,只不过这个奏销里面同时还包括了全国的很多种的征收,而这个税收既是奏销的大头,也是当地地方官的主要责任。
根据清朝的规定,各个地方的衙门在每年的时候,都需要要向政府来逐级汇报这个税收的征收情况,也就是地方官员报告到省里,省里再报告到中央。
既然是税收,自然就有记录,而这个记录分别为原来有的,从前收的和最近收的,花了多少和实际收入四个方面的数据。
在奏报的这个过程中,每个省实际上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县里报上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省里,所以每个省份的财政局就是特别重要的单位。
县里和市里先把当地这个账本报送到省财政局,省里财政局审核之后,没什么问题的情况下,省财政局将这些账本上交给中央的户部,而户部有清吏司,还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这么每个清吏司对接一个或者两个省的税收,最后检查没有问题之后,直接给皇帝看,这就是奏销的全部流程。
我们这里讲的的江南奏销案,其实就是各省对顺治十七年,向朝廷所作的报告。
虽然这个案子叫江南奏销案,但是这个案子所波及的范围,绝对不止江南一个地方,我们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江南这个地方都比北方有钱,现在也是!
而在清朝的时候,江南更是当时赋税的主要来源,所以这个案子里面,江南士绅被打击的最狠,涉案人数之多让后人啧啧称奇。
江南的士绅们有钱吗?答案是有!
为什么他们不想交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这帮人从明末就已经开始拖欠赋税了,哪怕明末的时候财政非常困难,江南地区税收依旧是收不上来。
所以一个问题就来了,在江南士绅看来,明朝都上不上来税收,你清朝算个屁!
清初时候,江南士绅们依旧硬挺着,仍然继续拖欠,地方官们也不敢得罪这些人,就只能慢慢熬着,到顺治后期的时候,整个江南拖欠的赋税,已经是非常之多了!
这个时候的清朝也因为国家安定而开始重视起来了这个事情,毕竟税收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有钱人老不交税这算怎么回事?
因为这个事情在清朝官方档案里面很少提及,我们只能从当时江南的文人之中去寻找这个记录,这些人因为很多人都是被执行者,所以记载的特别详细。
当时的松江有一个士绅叫曾羽王,这个人有个爱好就是写日记,在他的日记中,松江这个地方,从明朝开始,每年都有拖欠,拖欠到这个地方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乡绅拖欠的最多,当地官府一点办法也没有。
顺治十六年的时候,清朝规定,只要是乡绅拖欠税收达到八成以上的,就马上革去功名,然后打四十大板,并补齐所欠税收。
有人问了,说我要是欠的少了怎么办?
清朝规定,拖欠三成以上的,也是革去功名,少打你二十大板。
规定是有了,但是大家心里都不愿意交,不愿意去执行这个规定。
到了顺治十七年的时候,清朝开始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了,当时的嘉定乡绅,因为拖欠税收非常久,清军就抓了十几个人。
本来大家以为这是闹着玩的,没想到清军动了真格,所有人一下子都慌了,眼看着就要交税了,好事又来了。
顺治十八年,顺治突然死了!
所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