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来自于上谷县。
这位县令怎么忽然来了。
她将图纸递给墨玉,让墨玉安排下去,这才起身去会客的前院。
上谷县的县令姓罗,和曹县令一样,都是寒门之士,没有家世,没有人脉,考上进士后,就被分派到这穷乡僻壤来了。
本来,当京城的县主前来就封时,罗县令还准备看曹县令笑话,前有四大家族,后有金平县主,他原以为,曹县令会被夹成肉饼。
却万万没想到,就这么几个月的时间,金平县就大变样了。
金平县主安排人在上谷县挖山上的石头,那些挖石头的人,一天工钱三十文,还包餐。
这可叫上谷县的人都红了眼。
他找那些人一打听,才知道,四大家族居然没了。
还听说,金平县衙门收回了接近两万亩的土地,若是卖出去,这都是好几万两银子了。
他感觉自己被甩远了。
于是迫不及待过来,希望被拉一把。
“下官见过金平县主!”
“是罗县令吧。”李知月一脸和善,“坐吧。”
“金平县主来金平县有几个月了,下官现在才登门拜访,还请县主恕罪。”罗县令在位置上坐下,寒暄了一会后才道,“冒昧一问,上谷县柳树村的那座山,县主是打算开采多少时日?”
李知月思索了一下道:“山上有多少石头,就开采多少时日。”
闻言,罗县令一喜,忙道:“那至少十几二十年了,金平县距离上谷县坐马车都需要快两个时辰,走路得要一天,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是有些远了,下官有个想法,若是柳树村那边还要招工,不如从上谷县招人,当地人价格更便宜,一天二十文就行。”
李知月一笑。
原来这位罗县令是给她送人手来了,正愁人不够用呢。
第127章 肥料
李知月和罗县令将招工的事确定下来了。
原先从金平县安排过去的人,全部召回,毕竟,这年头,没几个人愿意一直背井离乡。
而且用上谷县的人,她也能省些成本。
这事儿谈妥后,罗县令没有走的意思,顿了一下才道:“在来的路上,下官听人说,县主号召金平县的农人秋种的时候继续种稻子?”
李知月点头:“往年有人试验过,之所以失败了,一是因为土壤肥力不够,二是水利设施不到位,完善这两点,问题应该不大。”
罗县令喝茶思索起来。
金平县主可是从京城来的千金,据说县主身边的县马,乃是上一届的状元,天赋绝伦,满腹才华。
既然是县主和县马共同做的决定,那应该有些许依据和把握。
他开口道:“上谷县的水渠是十几年前修的,倒也还能用,至于土壤肥力,不知县主有何想法?”
他曾经下地记录过一年四季的农事。
他知道,给土壤下肥无非这几种方法,一是人畜的粪便,但毕竟数量有限,照顾不到所有田地;二是河道的淤泥,这就更难得了;三是草木灰,就是平时烧柴的灰倒进田地也能提高土壤肥力;最后一个就比较麻烦了,叫绿肥,花三四个月种植豆类作物,然后直接翻地,将植物埋到地下,也能让这片土地肥沃起来。
老百姓们大多用的是粪便和草木灰,肥力有限。
见他懂这么多,李知月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县令,她笑着道:“我正在研究肥料,等制出来了,罗县令可以买些回去试一试。”
罗县令立即应允:“那下官回去也让人安排百亩地出来种植稻子,到时可能经常要来找县主指点。”
下午,李知月就让李胜将上谷县的工人召回来了。
一部分人投入火柴厂。
这段时间,郑老爷子已经将火柴卖到了整个汴省,一个月的产量必须至少一百万盒,才能满足需求。
因为火柴卖的太好,省内不少商人嗅到了商机,也想来分一杯羹。
李知月以八文的批发价,让郑老爷子给那些小商人供货,但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一盒火柴的价格不能超过十二文。
汴省内十文,省外因为运输成本,可涨到十二。
如果这个价格再高一些,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了,那就违背了她推出火柴的初衷。
虽然火柴卖爆了,但因为价格低廉,哪怕一个月销售出一百万盒,扣除成本,一盒分到她手上大概四文,一个月纯赚四千两银子。
另一部分人,李知月让他们研究化肥。
在她那个未曾谋面的婆婆留下来的小册子上,关于火柴制作的那一页上,写了一句话,磷矿石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