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一女,大约三十多岁的样子。
李保平一脸愕然:“校长,他们找我?”
男记者走到他跟前,热情地伸出手说:“李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你好,你们是?”
男记者说:“《丰华日报》记者陆云,我同事赵晓波。”
报社记者?《丰华日报》是党报,他们要采访他?
李保平勉强笑笑说:“你一个老师,有啥好采访的?不好意思,我还要给学生上课。”
陆云一把拉了他说:“李老师,我们是带着政治任务来的,我这里有领导批字。”
他们是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来的?这项制度得到认可了?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啥好采访的。”
黄校长在一边搭腔:“李老师,领导都批字了,课就不要上,赶紧去会议室。”
李保平只好跟着他们来到会议室。
黄校长忙前忙前招呼两位记者,李保平心里七上八下的,当了这段时间老师,日子过的波澜不惊。
黄校长出去了,三个人面对面坐着,他们不问,他就装糊涂。
“李老师,最近关于竹林大队第一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成功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我们作为媒体,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
李保平“噢”了一声,说:“是吗?你们找我就是为这事?”
陆云说:“我们去过你们村了,石队长说让我找你,说当时这件事是你一手主持的。”
李保平苦笑了下说:“是这么回事。可是为了这项制度的推行,我不但被免去了生产队副队长的职务,还被关到大队的黑屋里一天一夜,甚至还得罪了丈母娘,被扫地出门。”
“等等你说慢些。”
赵晓波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一边提醒他。
“李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面对女记者的提问,李保平不知咋样回答。他是过来人, 经历了岁月的轮回,体会到分田到户带给农民的幸福感。可他能这样回答吗?
“其实也没什么,我唯一想的是如何能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古语说的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道理证明一点,那就是分田到户一定能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你没有想到这么做的后果吗?毕竟现在全国都实行的是大锅饭?”
陆云的问题相当尖锐。
“没有。我想的是如何要让村民们吃饱饭。民以食为天, 连饭都没的吃,别的问题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为了这个,我还立了军令状。”
赵晓波投过来赞美的眼光。
“后来呢?”
“后来,我就没有了后来。到了这所小学当了代课老师。”
“李老师,听说你是一位省城来的知青?”
李保平笑笑说:“是啊。我放弃了回城的机会。”
“为什么?好好的城市不去,反而留在了农村?”
“因为在这里有了我心爱的妇子,我放弃了回城的机会。”
两位记者相视一笑,陆云说:“没想到,你还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能见见你媳妇吗?”
李保平摆了摆手说:“她是家庭妇女,就不要见了吧。”
陆云说:“好吧,我们尊重你的意见。李老师,我想给你拍张照片,可以吧?”
拍照片?他们是要宣传他吗?
李保平说:“算了,你们想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我都如实告知了,至于别的,还是算了。”
“要照,干吗不照?”
“哐”的一声,门开了,周鹏华和一行人走了进来。
李保平赶紧站了起来,说:“周书记,你咋来了?”
周鹏华说:“我能不来吗?报社的记者都来了,我敢不来?保平啊,你们村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是这项制度的推行者,县领导说了一定要大力宣传。”
“可是,国家都没有这样的制度,这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