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朱元璋换好衣服,一行人之间去了食为天。
等待上菜的间隙,朱元璋拉着俞通渊,深入了解瀛洲的情况。俞通渊刚好趁此机会提出了朱棣交给他的任务。“皇上,臣这次回来,除了送黄金,还有别的任务的。”“哦,什么任务,说来听听。”“瀛王让臣请求皇上您,再送一些工匠去瀛洲。”见朱元璋没有说话,俞通渊继续说道。“皇上,瀛洲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唯一的问题就是,人手不足。尤其是工匠,非常的缺。瀛洲倒是有当地人,但是他们习惯了野人的生活,很多工作根本就做不来。之前派过去的那些工匠,相对于瀛洲那茫茫大的地盘,实在是杯水车薪啊。”朱棣走的时候,带过去的各行业人才一共也才一两千人,肯定是不够用的。朱吾适的本意是让朱棣慢慢发展。现在看来,朱棣是不满足于慢慢发展了。其实朱吾适自已也不满意,但是光靠着大明本土输送人才也是不行的。大明自已都缺人呢。“贤弟,这个问题你看要怎么处理。”遇事不决问朱吾适,已经成了朱元璋的习惯了。政治问题除外。朱吾适思索了一下说道。“派人肯定是要派人过去的,瀛洲可是个风水宝地,早开发就早获利。但是派多少人去,这个还得再讨论。另外呢,瀛洲的教育问题也得提上日程了。咱们大明现在太缺人了,就算是一直鼓励生育,百姓也乐于生孩子,孩子们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得从教育方面下手。瀛洲是有土著的,也就是印第安人。要我说,成立学校,把所有适龄的,正处于学习的黄金年龄的印第安小朋友都弄进学校里,让他们学习,三五年以后,不说成才,肯定也是有用的。俞通渊,瀛洲有学校吗?”俞通渊摇摇头。“这个还真没有,光顾发展了。不过瀛王他有下令,让那些工匠每个人都必须带几个当地土著徒弟。”朱吾适听完直摇头。还是太局限了啊。别说封建社会了,就算是现代社会,老带新也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为啥现代还要搞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呢,让有实践经验的人直接带徒弟不好吗。不是不好,是太慢了。首先,会干不一定会教,会教也不一定会干。有些数学老师,带出过高考能考满分的学生,那老师自已去参加高考,数学就一定能考满分吗,不一定的。这个高考数学满分的学生去当数学老师,就有他的老师教得好吗,也不一定的。会干和会教是两码事儿。其次,老师傅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很多基础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那都是常识,哪里用教啊。 就好像一个大学生看乘法口诀,那玩意儿还用背?是个人都知道啊。所以老师傅带徒弟,很多基础的,理论的知识,他根本不教的,需要自已琢磨。但是有些徒弟他就是悟性差点儿,自已琢磨太慢了,需要有人给他点破。这就是学校存在的意义。让会教的人,先教给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等学生毕业后,再由师傅带着去实践,这个就是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到那个时候,师傅稍微一提点,事半功倍。这才是正确的干中学。朱棣意识到要培养年轻人了,但是因为思想的局限性,用了大明最普遍却不够高效的办法。当然了,成立职业技术学院,想要培养出人才,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谁也没办法。朱吾适又没有那种开局带着十万手下的金手指,自然也是没办法一下子就满足朱棣的要求。“老朱,尽量多给老四送点儿人过去,另外咱们大明的职业技术学院也要尽快办起来了。”虽然华夏几千年的传承并没有中断。但是每隔几百年就改朝换代,其实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每次好不容易恢复过来了,结果又打仗了。就拿大明来说,经历过元末几十年的战争,大明现在可用的工匠本来就已经不多了。封建社会工匠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大部分工匠是没有土地的。所有的收入来源都靠手艺活儿。一旦战乱,工匠们很难接到工作的。年富力强点儿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战乱年代当兵是一件风险很高的工作。至于那些上了年纪的,想当兵也没人要,空有手艺却不能养活自已和家人。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说不定哪天就死在了一个无人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