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也好有个教学方向。”
这话的意思,基本上等于是同意了,只不过还没有把话说死。朱吾适既然请他们过来了,那他们就得给这么个面子。不给的话,朱吾适也不会怎么滴他们,可多少还是有些担心的。他们都是平民子弟出身,可不敢忤逆朱吾适。虽然不敢忤逆朱吾适,但是该问清楚还是要问清楚的。如果实在不合适,那也得学会勇敢拒绝。辛辛苦苦读书十几年不容易,进国子监更不容易。一家子还等着他们养家糊口,光宗耀祖呢,不可能因为朱吾适是王爷就让他们自断前程。朱吾适也明白他们的想法,他要的是好老师,不是逼着别人来给他当老师的。“应天府小学,其实可以算是启蒙阶段。你们也知道,大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读书的。官宦子弟,书香门第,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读书。农家子弟也可以,但是得有钱才行。所以能够读书的农家子弟是很少的,这个你们应该深有体会。至于匠人子弟,还有商贾子弟,那是没有读书的机会的。就算有条件,也只能私下自已找人教。更何况又有几个读书人愿意教导商人子弟呢。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合理的。是的,就是不合理,哪怕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上千年,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农家子弟生下来就注定要种地,他们为了不至于饿死,还是会努力种地。可官宦子弟如果一生下来就主动要当官,他们还会努力学习吗?他们还会立志要当个好官,当个有能力的官吗?根本就不需要啊,不用努力也能当官,当得不好也不影响升迁,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呢?不努力的后果就是,拖累大明,荼毒百姓。就像你们几个,为什么那么努力的在国子监学习?因为你们知道,不努力就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