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站在御书房前,望着远方,心中既有忧虑也有坚定。
这一举措将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治理格局,但这是他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福祉所必须迈出的一步。
大明不能再有贪官污吏了!
他要借这一手彻底根除农民起义,让农民们安安心心待着,不要给咱再造反了!
“传旨下去,让各级官员务必深刻理解《大诰》的精神,不得有丝毫懈怠。”朱元璋对侍从吩咐道,“同时,加强监察机制,确保《大诰》的实施不受阻碍。对于那些敢于阻挠、破坏此事的官员,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这一次他特地允许告官之时 ,不需要路引就能来到南京城。
对这件事十分重视!
“是,陛下”侍从领命而去,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转向手中的《大诰》副本。
这本他亲自编纂的书籍,不仅是他对大明未来的期许,更是他对百姓承诺的见证。
他相信,只要百姓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监督官员,那么大明的官场风气必将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乡间田野间,《大诰》的传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村民们围坐一起,讨论着书中的内容。
“老张啊,你说咱们真的能去京城告那些贪官吗?”一个年轻后生半信半疑地问道。
“那还有假?皇上都发话了,只要咱们有凭有据,就可以联名上告。”张老汉认真地回答,“这可是咱们翻身做主的好机会啊!”
“对!咱们再也不用受那些狗官的气了!”村民们纷纷附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可是这样真的行吗?朱皇帝会遵守诺言吗?”
尽管有无数人相信朱元璋,但更多地民众却是对此持有万分不信,自古以来哪有喊老百姓反抗官员的皇帝啊?
尽管有无数人心中燃起了对朱元璋的敬畏与信任之火,但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更多的民众却是对此持着万分的疑惑与不信。
他们世代耕耘于田间地头,习惯了顺从与忍耐,哪里见过这等皇帝亲自号召底层民众起来举报官员的奇事?
大明张家村,夕阳的余晖洒在黄土路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手中紧握着那本沉甸甸的《大诰》,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
老槐树下,李大爷摇着头,对身旁的王婶说道:“我说王婶啊,这皇帝的话,咱能信吗?自古以来,哪有皇帝让咱老百姓去告官的?这不是天方夜谭嘛!”
王婶叹了口气,手里摩挲着书页,脸上写满了忧虑:“是啊,李大爷,我也是这么想。可这本书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朱皇帝的话又不能是假的。但话说回来,咱要是真去绑了官,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一旁的小柱子,一个年轻气盛的后生,听到这里,按捺不住激动,插话道:“李大爷、王婶,你们这是老思想了!朱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给咱们撑腰呢!你们想想,这些年咱们受了多少贪官污吏的气?现在有机会翻身做主,咱还犹豫啥?”
“小柱子,你年轻不懂事!”李大爷瞪了他一眼,“这世道哪有那么简单?你绑了官,回头官老爷的亲戚朋友、同僚上司不得找咱们算账?到时候,咱们张家村还能有安宁日子过吗?”
小柱子不甘示弱,反驳道:“李大爷,您这话就不对了。咱们又不是无理取闹,是朱皇帝让咱们这么做的。再说,那些贪官污吏,平日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早就该有人收拾他们了!咱们这是在为民除害,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