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
李君羡连忙一个脑袋磕下去。
尉迟敬德满脸不高兴,他已经是国公,基本上和这事儿无缘了。
李二见了,哈哈一笑,道:“国公可领兵出战,但不算参选,只能是大唐借给诸王的。”
“喏!”
这一下,皆大欢喜。
大唐开国以来,只有北伐突厥时,文武百官才如此开心过。
那一战,多少人青史留名?
不说出战的李靖等人,就连在后方的文官也得了极高的评价。
这一次更是大张旗鼓对外分封,不知又要造出多少国公,多少侯爷。
重要的是,比起北伐突厥,这一次根本不会有功高盖主的隐患。
因为,无论功有多高,都不会有下指令的李二功高!
况且,在外的功再高,回到大唐也是个普通国公,海对面的老百姓总不会拥护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公,然后举旗造反吧?
即便造反了,能来多少人?能打下多少城池?能蛊惑大唐本土多少百姓?
可以说,这是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好事!
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的大好事!
“终于了,‘强国五策、兴国五计’里的海外开疆终于可以实施了。”
沈晨却是默默地叹了口气。
“强国五策、兴国五计”自从沈晨提出来之后,最大的效果就是成为了朝堂上的腕力器。
谁都想再其中落得好处,谁都不想把好处送给别人。
说来说去,说到底其实就是谁来实施,谁来推进。
按理说李二一声令下,凡是都可以进展开来,可真实的情况是,门阀世家变成纸老虎以后,朝堂内部又出现了诸多派别。
他们抢的不是朝廷的利益,而是自己本身的利益,到的此时的大唐,其实已经没有所谓的内部敌人了。
所谓的敌人就是阻挡当事人自己向上走的那个人。
以前肩并肩推翻门阀世家的战友变成了生死仇敌,不为别的,就只为谁去运作“强国五策、兴国五计”中的某件事,从而获得自己的政治资本。
没有人怀疑“强国五策、兴国五计”的好处,偏偏正是因为人人都知道“强国五策、兴国五计”的诸多好处,才会想方设法阻止别人去事实。
毕竟,面对动动嘴就能名留青史的好处,哪个愿意假手于人?
沈晨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一开始新建海船的门阀世家,已经下水了三艘,还有七艘正在建造中,只等李二正式颁布“出海称王令”,他们就会一拥而上,把海船所能抵达之地都变成大唐的内海。
可李二就是不下令,憋得门阀世家一脸通红,为此,陇西李氏的李钊霁甚至还带着族谱找李二对骂过。
可李二的回答总是含糊其辞,气得李钊霁脑溢血发作,回了老家,连学院的班主任一职也交给了一名长老。
现在,那长老正带着其他两个班主任,在宿舍楼里对学生嘘寒问暖,加强他们的影响。
“朕就是故意吊着他们的!”
等长孙无忌等人走了,李二重新回到茶桌前,优哉游哉地品尝起沈晨的泡茶来。
“如今门阀世家虽然已经不成气候,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仍然占据许多,下海的那三艘海船朕知道,技术含量之高,便是工部也叹为观止,一旦让他们提前去了海外,天知道他们能培养出多少个海外王爷来,对了,你说的,应该叫总督,天知道会有多少五姓七望的总督游离于大唐的法制之外,朕是绝对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