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道:“此乃仙师降下的恩露,听念报的读书人讲,陛下苦于军士受冷眼太多,希望仙师帮忙想个办法,于是仙师便将仙界之念赐给陛下,明言军士与百姓乃是孩子与父母,本身无一创造,但所衣所食具是百姓供养,理当为百姓做事,此乃礼,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叫……叫……”
老者说不上来,他怀中少女迟迟笑道:“爷爷好笨,学堂里老师说了,此乃便叫反哺,如同乌鸦年少时得老乌鸦哺育,年长后衔食反哺老乌鸦一样,此乃仙界天地自然之道,乌鸦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所以,不论是我们小孩,还是军士们,都应该孝顺父母,在父母年老时赡养父母,以此偿还父母哺育之恩!”
“哈哈哈哈……”
听得她童言童语,却口齿伶俐,老者、李二和沈晨都哈哈笑出了声。
老者宠溺地捏了她一下小鼻子,道:“学堂里的先生所授皆是仙师所赠的仙界育民之法,难得你小小年纪便如此能急事,待会儿给你买一块技术区所做的水果糖,记得下次考试不可再分心,区区一年级,却只得90分,我听先生说了,不到95都不算好。”
“爷爷讨厌!”
众人又是一番哄笑。
离开了老者,李二乐此不疲地拉着沈晨到处看看问问,只想听听民间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一事的说法,把沈晨累得够呛。
回到太极宫,李二让人拿来一碗冰激凌,递给沈晨吃下,他自己也吃了一碗,消尽了暑气,方道:“如何?”
“你是说百姓的反应?”
沈晨长长地呼出一口凉气,“还是朝廷没做到位的地方?”
“都有,你说说,我听听。”
不知从何时开始,李二在沈晨面前的时候已经没有用“朕”,而是直接用“我”。
或许是李治登上太子位的那天,或许是沈晨在渭水河畔送别李承乾那时,沈晨记不得了。
沈晨想了想,道:“首先,《大唐皇家仙报》《学院杂谈》工作没做到位,你必须下旨申饬!自从子弟兵概念提出到现在差不多大半年了,但百姓对子弟兵一事闭口不谈,明明都知道有这一回事,但根本没有人说出这个概念,相当于只能让百姓自己胡乱猜测,根本没有做到他们作为大唐官方媒体所要完成的宣传效果。”
“嗯!”李二点点头,回忆起方才在街上所听到的话语,“确实。此时几乎人人知晓,但并没有一人说出‘子弟兵’三个字,可见百姓根本没有对此事有清晰的概念,还以为只是朝廷自己本身的变动,与他们无关。”
所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名义。
但名义这种东西,平常看着没用,特别是在事情结束之后,好像所谓的名义就是个借口,于事情本身来说没有多大的帮助意义。
然而,并非如此。
一个凝练性的、高概括性的、高屋建瓴性的名义,往往能直接击中世人心中所想,从而在事情发生前便让世人拥护自己,从而减少做事情的过程中的难度。
比如说后世那一场搅动天下格局的战争,为了一个“自”字和一个“志”字,上层连开了好几次会议才定下,为的便是在动员广大老百姓的时候,高度总结出此事的正当性,从而赢得老百姓的支持。
显然,这一次的“子弟兵”改革一事上,《大唐皇家仙报》和《学院杂谈》根本没有做到位,只告诉了老百姓有这么一回事,但并没有高度凝练出此事的优点,让老百姓多了很多无端地猜测。